
指瓜蔓上蟠曲歧出的岔頭。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瓜》:“瓜引蔓,皆沿茇上,茇多則瓜多,茇少則瓜少……若無茇而種瓜者,地雖美好,正得長苗直引,無多槃歧,故瓜少子。”
“槃歧”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類:
指瓜類植物藤蔓上自然形成的蟠曲分叉的岔頭。這一解釋源自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種瓜》,書中提到若瓜蔓缺乏支撐(“茇”),則藤蔓直長而少分叉,導緻結瓜減少。此處“槃歧”強調植物生長的具體形态特征。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事物發展方向或态勢的轉變。其中“槃”指盤曲的容器,象征事物原本狀态;“歧”指分岔的道路,象征變化或轉折。例如描述計劃、局勢等發生意外調整時可用此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齊民要術》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槃歧(pán qí)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木”部和“監”部組合而成。其中,“木”部屬于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木材有關的意思;而“監”部則是一個會意字,由“皿”和“宀”兩個部首構成,表示盛放東西并且有房子遮蔽的意思。
槃歧的拆分部首是木(左右結構)和監(會意字),總共擁有13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六朝時期的《佛經》。在佛教法語中,槃歧指的是琉璃制作的供器,逐漸演變為指祭祀用具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槃歧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槃歧在古代的寫法為“槃氏”,其中的“氏”字在“監”部上方。這種寫法也出現在古籍中。
以下是一些關于槃歧的例句:
1. 他将祭祀用的槃歧擺在供桌上。
2. 這個槃歧的制作工藝非常精湛。
槃歧的常見組詞有:槃歧台、槃歧壇、槃歧蓋。
槃歧的近義詞包括:祭器、觞器、菜器。
槃歧的反義詞可以是:袍、巾、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