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僞史的意思、僞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僞史的解釋

指僭僞、非正統政權的史書。 唐 劉知幾 《史通·因習》:“當 晉 宅 江 淮 ,實膺正朔,嫉彼羣雄,稱為僭盜。故 阮氏 《七録》以 田 、 範 、 裴 、 段 諸記, 劉 、 石 、 苻 、 姚 等書,别剏一名,題為‘僞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僞史指虛構或僞造的曆史記載,需從漢語詞典釋義、學術辨析及文化影響三方面闡釋其内涵:


一、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僞史”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僞造的曆史記錄

    指人為編造、缺乏真實史料支撐的虛假曆史叙述,如刻意篡改事件、虛構人物事迹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非正統的史書分類

    在中國古代目錄學中,“僞史”曾作為史書子類,指代非官方認可的異域政權或割據政權的曆史記載(如《宋史·藝文志》)。

    來源: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重印本。


二、深層含義與學術辨析

  1. 與“正史”的對立性

    僞史的本質是對曆史真實性的背離。清代考據學家崔述強調:“僞史之害,淆亂是非,使後人無所考信。”(《考信錄》)

    來源:崔述《崔東壁遺書》,中華書局,1983年。

  2. 辨僞方法論

    梁啟超提出僞史辨别的三大原則:

    • 文獻矛盾(同一事件多書記載沖突)
    • 違背時代背景(如出現後世制度、地名)
    • 抄襲痕迹(大量雷同前代文獻)

      來源:梁啟超《中國曆史研究法》,中華書局,2009年。


三、文化影響與典型案例

  1. 著名僞史案例
    • 《孔子家語》:魏晉時期王肅僞造部分内容,借孔子之名闡述自身思想。
    • 《十六國春秋》:明代屠喬孫輯錄的版本摻雜大量虛構史料。

      來源:張心澂《僞書通考》,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2. 現代僞史形态

    包括網絡謠言(如“古希臘文明系僞造”)、虛構曆史事件(如“蘇聯登月造假論”)等,需結合考古學與文獻交叉驗證。

    來源:葛劍雄《曆史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四、僞史與相關概念辨析

概念 定義 與僞史的區别
野史 民間非官方曆史記載 可能含真實史料,非故意僞造
正史 官方認定的權威史書 經系統編纂,但部分内容仍存争議
秘史 未公開的隱秘曆史 真實性待考,不必然為僞

結論:僞史的本質是人為制造的“曆史謊言”,其辨析需依托文獻學、考古學及跨學科驗證。在信息時代,警惕僞史傳播對公衆曆史認知的誤導尤為重要。

網絡擴展解釋

“僞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術語,其解釋需結合傳統定義與現代延伸:

一、基本含義 指虛假或篡改的曆史記載,包括刻意編造、歪曲事實的行為。這種行為常出于政治目的(如政權合法性塑造)或個人利益(如名人傳記美化)。

二、傳統史學解釋 原指非正統政權的官方史書,如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史籍。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中将十六國時期的史書歸類為僞史,這種分類體現古代華夷正統觀。

三、現代延伸含義 20世紀後衍生出新内涵,指缺乏考古或文獻證據支撐的虛構曆史叙事,例如:

  1. 宣稱金字塔是外星文明建造
  2. 将神話傳說當作真實事件記載
  3. 為民族主義目的虛構古代輝煌史

四、學術争議點 知乎讨論指出需區分兩種僞史:中國古代對非正統政權史書的記載(如玄武門之變)與完全虛構的文明史(如亞特蘭蒂斯傳說),二者在證據完整性和動機上存在本質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草蟲草履蟲塵渎逞智陳叙窗屜詞翰賜席村部叨念彫彤踱方步風宿水飡分望負固不賓狗食關頭桂林一枝牯牛嶺果于自信瞽直黑彪黑氯土黑雲壓城城欲摧花用灰燼江南海北奬挹甲帳急忿九二九鎖亢麗坑降陋曲免坐墨迹慕仿内平篷寮辟疆淺猥齊貝清公取而代之搔背扒子剩餘産品甚實失匕箸孀姑書讀五車算課他出台覽壇兆恸怛圍遶小拄諧賞攜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