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騎邑的意思、騎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騎邑的解釋

駐紮騎兵的城邑。《戰國策·趙策二》:“王破 原陽 ,以為騎邑, 牛贊 進諫曰:‘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變籍則亂,失經則弱,今王破 原陽 以為騎邑,是變籍而棄經也。’” 鮑彪 注:“騎邑,居騎士於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騎邑”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軍事制度和行政區劃密切相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核心含義:

    • 指能出車騎的縣邑。 這是“騎邑”最核心的含義。在古代,尤其是戰國時期,“邑”指城鎮或封地,“騎”指騎兵或車騎(古代戰車與騎兵常并稱)。因此,“騎邑”特指那些具備一定經濟與軍事實力,能夠為軍隊提供戰車和騎兵(或騎兵兵源)的城邑或縣。它反映了該地區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和承擔的義務。這一釋義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收錄。
  2. 曆史背景與具體出處: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戰國策·趙策二》。在記載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的篇章中,王孫緤(xiè)提到:“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鄗,非社稷之神靈,即鄗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便,近可以便上黨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 其中“騎邑”即指代、上黨等需要加強騎兵建設的邊境要地。
    • 曆史學家楊寬在《戰國史》中也指出,“騎邑”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為適應戰争需要,在邊境或戰略要地設立專門負責騎兵征召、訓練和駐防的行政單位或軍事據點。
  3. 引申與演變:

    • 有時也泛指駐紮有騎兵的城邑或軍事重鎮。在這個意義上,它更側重于該地作為騎兵部隊駐地的功能屬性。
    •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也可理解為以騎兵為主要軍事力量或特色的地區。

總結來說,“騎邑”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指戰國時期及以後,那些承擔着為國家提供騎兵力量(包括兵源、裝備、駐防)職責的重要城邑或行政區劃,是古代軍事制度與地方行政相結合的産物。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權威漢語工具書)
  2. 《戰國策·趙策二》 (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别體史書)
  3. 楊寬《戰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權威戰國斷代史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騎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駐紮騎兵的城邑,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例證

這一詞彙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二》。例如:

趙王欲将原陽(地名)改為騎邑,大臣牛贊谏言:“國有固籍,兵有常經。若隨意變更制度(如設立騎邑),會引發混亂,削弱軍隊。”
此處“騎邑”指趙王計劃将原陽改造為騎兵駐防的軍事重鎮。

3.曆史背景

4.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騎馬穿越鄉村的快樂”,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需謹慎參考。

“騎邑”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語境下的騎兵駐防城鎮,其含義在《戰國策》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曆史背景,可查閱《戰國策·趙策二》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飾班闌悲健豳歌博識洽聞不到烏江心不死蒼翠毚欲超新星辰宿愁悒圌山疵戾辭語錯愕誕應道德哲學第三人稱東壁動能陡斜霏蕤風趨幹笃诰告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國寶賀版皇帝之寶護官符家屋譏斥極樂天棘寺季興軍匠鈞諧劇憲科鈔龍颡謾言眉花眼笑綿子苗父命敕酺宴親兵青梼如一篩子蛇口結噬臍莫及霜蝶順局天應同食畏獸屋宅仙階邪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