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oftheordinary;what a strange situation;mostrous absurdity] 令人感到不可理解、十分驚訝的事
連聲驚呼稱怪。形容令人驚訝的怪事。語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殷中軍 ( 殷浩 )被廢在 信安 ,終日恒書空作字, 揚州 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宋 楊萬裡 《明發栖隱寺》詩:“何如今晨天地間,咄咄怪事滿眼前。” 清 沉起鳳 《諧铎·帖嘲》:“世有一字不通之輩,而能知我高才,可謂咄咄怪事。”參見“ 咄咄書空 ”。
咄咄怪事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情離奇反常,令人難以置信或極度驚訝。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
殷中軍(殷浩)被廢,終日書空作字,唯寫“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殷浩因兵敗被貶,心中憤懑不解,以手指在空中書寫“咄咄怪事”,表達對不公遭遇的震驚與控訴。此典故奠定了成語的情感基調——對荒誕現實的強烈質疑。
貪腐者反獲升遷,實乃咄咄怪事!
(批判違反公序良俗的現象)
他勤勉半生竟遭解雇,真是咄咄怪事。
(表達對不合理遭遇的驚愕)
形容使人驚訝的怪事。
(商務印書館,2016)
連聲驚呼稱怪,形容令人驚訝的荒唐事。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
匪夷所思、荒誕不經、離奇古怪
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情理之中
成語隱含對公理、常識被颠覆的憤懑,并非單純描述“奇怪”,更強調事件違背基本邏輯或道德準則,如:
“守法者受罰,違法者逍遙,此真咄咄怪事!”
(凸顯對正義失衡的批判性)
參考資料:
“咄咄怪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與讀音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東晉大臣殷浩被貶後,終日以手指在空中寫“咄咄怪事”四字,表達對遭遇的震驚與不平。
3. 釋義與用法
“他平日成績優異,此次考試卻不及格,真是咄咄怪事!”(類似用法參考)
4. 近義與反義詞
5. 擴展知識
“咄咄”還可構成其他詞語,如“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淩厲)、“咄咄稱奇”(表連連驚歎)。
暗灘備文采光産額尺步繩趨斥正崇衷臭死刁賴滴定嘟呐耳挖子發表風德該敏稈草工價攻洩光華奪目光榮榜官欠話端恚忿隳官江外潏湟窭薮浪籍擂鼓楞人兩次力能扛鼎籬頭莅阼盧兒名菜拈相女國倩女離魂窮山僻壤蚑行哙息瞿唐忍衣仁宥入谒三祖鎖骨唆令逃債痛斥兔唇托肺腑外相枉累五服下利賢武弦無虛發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