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失莽撞的人。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三回:“算啦,算啦,那種楞人,不會說話,不怪他,他已經走啦!”
“楞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冒失莽撞的人(主流解釋)
這是最常見的定義,指行為沖動、缺乏謹慎的人。例如在文學作品《呂梁英雄傳》中,角色因言行粗魯被形容為“楞人”。
方言或誤用中的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提到“楞人”可能指“愚蠢、遲鈍的人”,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需注意與“愣人”區分(後者指使人困惑的行為,如所述)。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述,含輕微貶義。例如:
“别跟那楞人計較,他說話不過腦子。”
(體現冒失莽撞的典型語境)
提示: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方言中可能存在差異。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呂梁英雄傳》等文學作品。
楞人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被吓呆或愣住的人。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因突發的情況或意外事件而驚呆了,無法做出反應。
楞人的部首是木(木字旁),共有9個筆畫。
楞人這個詞起源于民間,最初是用來形容人被某些事情吓得發愣的情況。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漸漸成為了一個常用詞彙。
《楞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楞人」。
古時候,楞人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在《說文解字》中,楞人的寫法為「楞」,沒有另外的字形變化。
1. 突然間發生的事情把他吓楞了。
2. 他被老師突如其來的問題吓得楞在那裡。
3. 爆炸聲吓得他楞住了,完全不知道如何行動。
楞頭呆腦、楞怔、楞喪、楞着、楞在那裡
呆若木雞、傻愣、怔住
機靈、聰明、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