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正的意思、斥正的詳細解釋
斥正的解釋
猶指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續編>小引》:“書生語言,疵誤不少,姑存之以待後人之斥正。”
詞語分解
- 斥的解釋 斥 ì 責備:斥責。怒斥。駁斥。訓斥。 指,指出:斥謬(指出錯誤)。 使退去,使離開:斥退。 開拓:開地斥境。 多,廣:充斥。 偵察,伺望:斥候(舊時偵察敵情的士兵)。 鹽堿地:斥鹵。 古同“尺”,尺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斥正”的漢語詞典釋義
“斥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指斥、糾正錯誤,強調對謬誤或不當行為的批判性矯正。以下從釋義、典源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釋義
斥正(chì zhèng)為動詞,由“斥”與“正”複合而成:
二、典源與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史籍,典型用例為:
《後漢書·蔡邕傳》:
“(蔡邕)上封事曰:‘…陛下親政以來,頻年災異,而未見斥正…’”
釋義:蔡邕上書漢靈帝,指出朝廷未對天象警示的治理失誤予以批判和糾正。
此例中,“斥正”體現臣子對君主過失的直言規谏,帶有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
三、用法與語境
- 對象:多用于嚴肅場合,針對重大錯誤(如政策、學術謬誤);
- 語義強度:較“指正”更嚴厲,含公開批評意味;
- 現代使用:因文言色彩濃厚,現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文體,日常口語中罕用。
參考文獻
-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卷六十下《蔡邕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斥正”詞條,釋為“指斥糾正”,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斥正”釋義,強調其“批判性匡正”内涵,2003年版。
(注:古籍原文引用需核對原書,現代詞典釋義以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斥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核心解釋:指請求他人指出錯誤或批評指正,常用于謙遜地表達希望他人對自己的觀點、作品提出修正意見。
- 詞源構成:由“斥”(批評、指責)和“正”(糾正、正确)組成,但實際應用中更偏向“指正”的謙辭含義,而非字面組合的“批評正确之事”。
2.曆史來源與例句
- 文獻出處: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續編·小引》中寫道:“書生語言,疵誤不少,姑存之以待後人之斥正。” 此處“斥正”即指希望後人指出書中的錯誤。
- 其他古籍用例:如“疏斥正士”指疏遠正直之人,但此處的“斥”單獨表“排斥”,需結合語境區分。
3.使用場景
- 謙辭用法:多用于著作、言論的結尾,表達作者對自身可能存在疏漏的謙遜态度,類似“敬請指正”。
- 反諷或批評: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申為“無端指責合理之事”,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指正、斧正、賜教。
- 易混淆點:需注意與“斥責”(嚴厲批評)、“駁斥”(反駁否定)的區别,後者帶有更強否定色彩,而“斥正”更側重修正的請求。
“斥正”是古漢語中謙遜表達請求他人指正的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若需引用,建議結合上下文明确其謙辭性質,避免誤解為負面批評。
别人正在浏覽...
闆兒爺保就背生芒刺不知紀極徹棘稱觥塵襟螭頭柱崇亘吹霎粗笨寸土不讓打草驚蛇倒心鵝溪蠒放筯公孫樹乖舛祼器豪寵毀笑教軍解豁井星扣抵曠土爛賞靈诰泠泠蠻僿酶原面飾名聲明堂正道民和年豐難于上天腦疽内傅潘妃蒲酒千秋歲引傾黜青佩輕禽窮猿投林铨曆善甲厲兵沈疴十光五色十拗受代樹薯俗物鐵菱讬陀五牛圖無有鄉宦相圖新定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