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解釋:力能扛鼎(拼音:lì néng gāng dǐng)形容人力氣極大,能舉起沉重的鼎,後也比喻筆力雄健或氣勢宏大。
基本含義
字面指力氣極大,可雙手舉起鼎(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器,象征權力或祭祀用具)。引申為文筆、藝術創作等具有雄渾厚重的風格。
出處與典故
源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項羽的勇武形象成為該成語的典型代表。
用法與語境
讀音注意
“扛”在此讀作gāng(非“káng”),特指雙手舉重物。
近義與擴展
近義詞如“拔山扛鼎”,反義詞如“手無縛雞之力”。其比喻義常用于藝術評論,強調作品力度與氣魄。
示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接龍,可參考來源網頁。
《力能扛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能夠承擔重任、勇于擔當、有很強的能力和才幹。它是用來贊美那些能夠承擔困難和壓力,且能夠應對各種挑戰的人。
《力能扛鼎》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力、木、手,共三個部首。同時,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力能扛鼎》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故事中的一位英雄人物。據說,戰國時期的一位大力士名叫關羽,他是劉備的忠臣,也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武将之一。關羽被尊稱為“武聖”,他的力量和膽識在曆史上備受稱頌。扛鼎則是用來象征《力能扛鼎》這個成語的内涵,表達了關羽無所不能的勇武之氣。
《力能扛鼎》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力能扛鼎」。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法中,力可能是「力」,扛可寫作「摃」,鼎可能是「釘」或「鑊」。然而,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改變,如今我們使用的寫法為「力能扛鼎」。
他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常常被人們稱為力能扛鼎。
組詞:力行、力戰、力保、力透紙背。
近義詞:勇往直前、大智若愚、勇者無懼。
反義詞:無能為力、膽小如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