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攂鼓”。急擊鼓。 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之三:“鳴笳攂鼓擁回軍,破國平藩昔未聞。”《三國演義》第九回:“ 郭将軍 可領軍抄擊其後,效 彭越 撓 楚 之法,鳴金進兵,擂鼓收兵。”《花月痕》第四八回:“ 掌珠 捧劍, 寳書 提刀,擂鼓三通。”
“擂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和豐富的文化應用場景,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軍事與儀式場景
在古戰場或儀式中,“擂鼓”常用于鼓舞士氣、傳遞信號。例如:
象征與比喻義
引申為激勵、助威的行為,如比賽或行動中通過鼓聲激發鬥志。例如:
文化與曆史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名來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網頁。
擂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擂”和“鼓”兩個字組成。
“擂”字是由手(扌)和雷(田)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2畫。
“鼓”字則由鼠(鼠)和幾(十)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14畫。
擂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會用鐘鼓來作為一種信號器。富有節奏感的鼓聲被用來召集士兵、喜慶的場合表演舞蹈和音樂。擂鼓也是一種表達自己心情和精神力量的方式。
擂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擂鼓」,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擂鼓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現代的簡化字形和傳統的繁體字形仍然保留了擂鼓的基本形狀和意義。
以下是一些例句中使用擂鼓這個詞:
1. 他們在慶祝活動中敲擂鼓,熱鬧非凡。
2. 擂鼓聲響徹整個村莊,傳遞着喜慶的氣氛。
擂鼓的近義詞包括:擊鼓、敲鼓、敲擊;反義詞可能是:安靜、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