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隳官的意思、隳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隳官的解釋

罷官;解職。《文選·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志。” 李善 注引 孔安國 曰:“隳,廢也。” 三國 魏 應璩 《百一詩》:“前者隳官去,有人適我閭。” 唐 包佶 《戲題諸判官廳壁》詩:“願留今日交歡意,直到隳官謝病時。”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三:“上書對策,指陳其失,隳官獲譴,無所顧慮。”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隳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罷免官職或主動辭去職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隳”(huī,意為毀壞、廢棄)和“官”(官職)組成,字面指“廢棄官職”,即因故被罷免或自願辭去職位。

  2. 詞源與文獻用例

    • 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志”,李善注引孔安國解釋“隳”為“廢也”。
    • 三國時期應璩《百一詩》中“前者隳官去”描述主動離職,唐代包佶《戲題諸判官廳壁》則以“直到隳官謝病時”暗含仕途波折。
  3. 曆史背景
    古代“隳官”多與政治失意、貶谪或主動隱退相關,如宋代邵博《聞見後錄》提到因谏言被貶時用“隳官獲譴”表達。

提示:該詞現代已罕用,主要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表達。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隳官》的意思

《隳官》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摧毀、倒塌官府。它通常用來形容政權覆滅、朝代更疊的情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隳官》由兩個漢字組成:

1. 隳:部首為阜,筆畫數為10。

2. 官:部首為宀,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隳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秦風·無衣》一篇中的一句話:“隳彼官城,闢其圉。”這句話意思是摧毀那座城市的官府,打開城垣。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隳官」,沒有顯著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有一些細微的變化。在古時候,「隳官」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宋朝的滅亡标志着其官府的徹底隳官。

2. 這次政權更疊導緻了大量的官府隳官。

3. 社會動蕩常常伴隨着官府的隳官。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傾覆、推翻、覆滅

反義詞:建立、鞏固、興盛

組詞

1. 隳敗:摧毀、擊潰。

2. 隳垣:摧毀城牆。

3. 隳毀:破壞、摧毀。

通過以上信息便可了解《隳官》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近義詞、反義詞和相關的組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