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德化。《後漢書·第五倫傳》:“ 倫 雖峭直,然常疾俗吏苛刻。及為三公,值帝長者,屢有善政,乃上疏褒稱盛美,因以勸成風德。”
(2).風範德行。《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 僧紹 聞沙門釋 僧遠 風德,往候 定林寺 。”《北齊書·鄭述祖傳》:“ 鄭尚書 風德如此,又貴重宿舊,君不得譬之。”
謂宣揚德化。《國語·晉語八》:“風德以廣之。” 韋昭 注:“風宣其德,廣之於四方也。”《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四面風德。” 李善 注:“《論語比考讖》曰:‘ 賜 風德。’ 宋均 曰:‘ 賜 能言語,故可使風諭以德也。’”《晉書·樂志上》:“蚩蚩庶類,風德永康。”
“風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讀,主要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指通過道德風尚感化、教育民衆。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典籍,如《後漢書·第五倫傳》提到第五倫通過勸谏君主推行善政,以此“勸成風德”。此外,《國語·晉語八》中“風德以廣之”也強調通過宣揚德化影響四方。
指代道德高尚者的言行榜樣。例如《南齊書·高逸傳》記載明僧紹因仰慕僧遠的“風德”而前往拜訪;《北齊書·鄭述祖傳》也以“風德”形容鄭氏的德行風範。
部分文獻(如《國語》《晉書》)擴展了其外延,指有意識地推行道德教化。如司馬相如《難蜀父老》中“四面風德”即指用德行教化四方民衆。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國語》等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