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德量力的意思、度德量力的詳細解釋
度德量力的解釋
[estimate one's own moral and material strength;make an appraisal of one's own position] 衡量自己的品德能否令人信服,估計自己的能力能否勝任工作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襄公不度德量力。—— 漢· 應劭《皇霸》
詳細解釋
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語出《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 襄公 不度德量力,慕名而不綜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劉備 ﹞因屏人曰:‘ 漢 室傾頽,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宋 王禹偁 《讓西京留守第二表》:“述度德量力之心,減屍祿素餐之咎。”
詞語分解
- 度的解釋 度 ù 計算長短的器具或單位:尺度。刻度。度量衡。 事物所達到的境界:程度。高度。風度。 分角的單位,一圓周角分為度:角度。 依照計算的一定标準劃分的單位:溫度。濕度。經度。緯度。濃度。 電能的單位,
- 量力的解釋 衡量本身的力量度德量力詳細解釋衡量人的力量和能力。《左傳·隱公十一年》:“ 鄭 息 有違言。 息侯 伐 鄭 , 鄭伯 與戰於竟, 息 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 息 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其喪師
網絡擴展解釋
“度德量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 拼音:duó dé liàng lì(“度”讀作duó,意為估量)
- 結構:聯合式,含褒義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
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衆,評估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勝任某項事務。
- 度:估量德行(道德和威望);
- 量:評估能力(實際力量或資源)。
-
延伸意義
強調做事前需理性自我評估,避免盲目行動。例如《官場現形記》中“便自己度德量力,退了下來”即體現此意。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
- 例句:
- 曆史典故:春秋時期,息國因未“度德量力”而貿然攻鄭,最終戰敗亡國。
- 現代應用:“他接手項目前先度德量力,确保團隊能力匹配。”
近義詞與啟示
- 近義詞:量力而行。
- 啟示:倡導自我認知與審慎決策,適用于職場、學習等領域,避免因高估或低估導緻失敗。
若需進一步了解經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及《官場現形記》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度德量力》是一個成語,用來描述一個人在行事方面有自知之明,能夠適度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度:廣字旁,共5畫
- 德:彳字旁,共9畫
- 量:裡字旁,共12畫
- 力:力字旁,共2畫
來源:
《莊子·天下篇》中有一段話:“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至矣,則可以任者也已。已,則可以有為矣。有為,則可以有成矣。有成,則可以久矣。久則可以複人矣。因果推萬物,萬物無别,是故至人無用。”其中的“知止”就是對應着“度德量力”。
繁體:
度德量力(繁體字:度德量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度德量力在古代是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但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字形差别。
例句:
他在做決定時非常明智,總是能夠度德量力,不會過于貪心或自負。
組詞:
度量衡、度德量力、度德兼亡
近義詞:
審時度勢、留有餘地、量力而行
反義詞:
不知深淺、不識好歹、自不量力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