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度德量力的意思、度德量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度德量力的解釋

[estimate one's own moral and material strength;make an appraisal of one's own position] 衡量自己的品德能否令人信服,估計自己的能力能否勝任工作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襄公不度德量力。—— 漢· 應劭《皇霸》

詳細解釋

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語出《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 襄公 不度德量力,慕名而不綜實。”《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劉備 ﹞因屏人曰:‘ 漢 室傾頽,姦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宋 王禹偁 《讓西京留守第二表》:“述度德量力之心,減屍祿素餐之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度德量力"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要求人們對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實際能力進行客觀的評估與衡量。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1. 字詞構成

    • 度(duó):動詞,意為揣測、估量、衡量。《說文解字》釋為"法制",《玉篇》引申為"謀"。
    • 德:指道德品行、修養境界。
    • 量(liàng):動詞,意為計算、評估能力或限度。
    • 力:指才能、實力或可支配的資源。 綜合而言,即通過審慎評估自身德行與能力,判斷能否勝任某事。
  2. 核心語義

    強調在行動前需理性審視内在修養與外在能力是否匹配目标,體現儒家"反求諸己"的修身觀(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行為準則

    常用于決策場景,如《左傳·隱公十一年》載:"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主張根據德行選擇立場,依能力決定行動(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2. 辯證關系

    • 德為根基:品德是立身之本,決定行為方向。
    • 力為支撐:能力是實踐保障,影響目标達成。 二者需協同考量,避免志大才疏或德不配位(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

三、文化淵源

該成語源自春秋史事,《左傳》記載鄭莊公讨伐許國前,通過"度德量力"分析諸侯實力對比,成為戰略決策的經典範式(來源:《中國成語通釋》)。後經《資治通鑒》等典籍沿用,沉澱為處世智慧。

四、現代應用

  1. 個人發展

    職業規劃中需評估自身能力與崗位要求,如《現代漢語應用詞典》例證:"求職者應度德量力,選擇匹配的職位"。

  2. 組織管理

    企業擴張時需衡量資源與道德風險,《商務成語詞典》指出:"投資決策須度德量力,忌盲目擴張"。


總結

"度德量力"既是方法論(理性評估),更是價值觀(以德為先)。它要求主體在行動前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其思想内核仍深刻影響着當代個人成長與組織治理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度德量力”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衆,評估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勝任某項事務。

    • 度:估量德行(道德和威望);
    • 量:評估能力(實際力量或資源)。
  2. 延伸意義
    強調做事前需理性自我評估,避免盲目行動。例如《官場現形記》中“便自己度德量力,退了下來”即體現此意。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與啟示

若需進一步了解經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及《官場現形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疊布邦鄉稱列充積觸緒挫強埭程淡服多私二郎作相方頭飯糲茹蔬藩牆飛丹風譽忿競焚死赙賜俯首供月兒瓜葛相連貴邦弘深偟遽僭臣交爵驚佩徑造久立扣邊妙舞莫逆于心怒哄哄噴湧偏舟漂蓬平權強鄰謙慎喬忿切變竊鈎者誅﹐竊國者侯起立罄盡剩餘産品矢夫守相壽序水畔說錯厮挺踏蹄天浮同車物序吾仗向用賢甥下箸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