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于陰曆八月十五夜,陳設月餅、鮮果等以祭月,稱為供月兒。
“供月兒”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個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供月兒”指舊時民間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通過擺放月餅、新鮮水果等祭品祭拜月亮的習俗。這一活動既表達對月亮的崇敬,也寄托了人們對團圓、豐收的美好祈願。
2. 時間與形式
3. 文化内涵
祭月習俗源于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與中秋節融合,成為家庭團聚的象征。供月儀式中,祭品的選擇(如圓形月餅)也暗含“圓滿”之意。
4. 其他名稱
該習俗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拜月”“祭月”,而“供月兒”更偏向北方方言中的表述。
總結
“供月兒”是中國傳統中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家庭和諧的重視。現代雖簡化了儀式,但其核心寓意仍被保留。
《供月兒》是一種北京方言的俚語,意為“玩笑、嬉鬧”。這個詞源自北京方言中的口語習慣和俚語表達,常用于形容開心、調皮的玩笑和嬉鬧的情景。
《供月兒》的字符組成包括:
《供月兒》的繁體字是 “供月兒”。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并沒有太大差異。
1. 他們在花園裡玩《供月兒》,笑聲傳遍了整個小區。
2. 孩子們在操場上歡快地《供月兒》,把老師逗得哈哈大笑。
《供月兒》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組合,形成不同意思的詞語:
近義詞:嬉笑、逗樂、調皮、開玩笑
反義詞:嚴肅、莊重、認真、正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