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月兒的意思、供月兒的詳細解釋
供月兒的解釋
舊俗于陰曆八月十五夜,陳設月餅、鮮果等以祭月,稱為供月兒。
詞語分解
- 供的解釋 供 ō 準備着東西給需要的人應用:供給(?)。供求。供應。供需。供銷。提供。供不應求。 求 供 ò 奉獻:供養。供獻。供奉。供佛。供職。 祭祀用的東西:供桌。供品。供果。上供。 被審問時在法庭上述說
專業解析
“供月兒”是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老北京的傳統中秋習俗之一,指在中秋節夜晚設香案、擺放祭品祭祀月亮的儀式活動,也稱為“祭月”、“拜月”或“供月”。其核心含義和習俗要點如下:
-
儀式目的與象征意義:
- 感恩與祈福: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和秋報習俗。中秋正值豐收時節,人們通過祭祀表達對月亮(常被視為月神)賜予五谷豐登、生活安康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團圓幸福。
- 團圓寄托:圓月象征團圓,供月兒是中秋節家人團聚的重要環節,寄托了人們對家庭和睦、親人平安的深切願望。
- 女性祈願:舊時習俗中,祭月常由女性主持(“男不拜月,女不祭竈”),未婚女子會祈求月神賜予美好姻緣(“拜月老”),已婚女子則祈求子嗣或家庭平安。
-
核心儀式内容:
- 設香案:在庭院中或朝東的窗前設立供桌(香案)。
- 供奉神碼(月光紙):張貼繪有月光菩薩(如嫦娥、太陰星君)或月宮玉兔搗藥等圖案的“月光紙”(神碼),作為月神的象征。
- 擺放供品(核心元素“月兒”):
- “月兒”特指:最主要的供品是特制的、象征月亮的圓形糕點,即“月餅”。在老北京,常指一種翻毛酥皮的自來紅或自來白月餅,有時也特指一種較大的、印有月宮圖案的“團圓餅”。
- 其他供品:除月餅外,還常供奉當季水果(如寓意“平安”的蘋果、“多子”的石榴、“團圓”的葡萄、柿子、梨、棗、栗子、柚子等,尤以西瓜為重要,需切成蓮花狀)、清茶、鮮花(如象征“玉堂富貴”的玉簪花、海棠花)、毛豆枝(喂玉兔)、雞冠花等。講究“九節蓮藕”和“帶枝帶葉的毛豆”。
- 焚香禮拜:由家中女性主祭,點燃香燭,向月亮方向行禮叩拜或祈福。
-
地域特色與文化内涵:
- 老北京特色:“供月兒”一詞及其具體供品組合(如毛豆枝、雞冠花、蓮花瓣西瓜)帶有鮮明的北京地方特色,是京味中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家庭儀式感:儀式通常在全家團聚後進行,增強了節日的儀式感和家庭凝聚力。
- 民俗傳承:這一習俗承載了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和民間信仰,是研究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和地方民俗的重要載體。
“供月兒”是指中秋節夜晚祭祀月神的傳統儀式,以擺放象征月亮的月餅(即“月兒”)為核心供品,輔以時令瓜果鮮花等,表達對豐收的感恩、對團圓的珍視以及對未來的美好祈願,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中秋民俗活動。
參考來源:
- 民俗學專著及辭典:如《中國民俗大系》、《北京民俗志》、《老北京的年節》等對中秋“供月兒”習俗有詳細記載。
- 權威文化機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相關民俗資料。
- 官方媒體文化報道:《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曾刊載介紹老北京中秋習俗的文章。
- 地方志與文史資料:如《北京志·民俗志》、各區縣文史資料選輯中關于傳統節日的記述。
網絡擴展解釋
“供月兒”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個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供月兒”指舊時民間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通過擺放月餅、新鮮水果等祭品祭拜月亮的習俗。這一活動既表達對月亮的崇敬,也寄托了人們對團圓、豐收的美好祈願。
2. 時間與形式
- 時間:固定在每年中秋節(八月十五)夜間進行。
- 祭品:以月餅為主,輔以當季水果(如石榴、葡萄、蘋果等),部分地區還會焚香、點燈。
3. 文化内涵
祭月習俗源于古人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與中秋節融合,成為家庭團聚的象征。供月儀式中,祭品的選擇(如圓形月餅)也暗含“圓滿”之意。
4. 其他名稱
該習俗在不同地區也被稱為“拜月”“祭月”,而“供月兒”更偏向北方方言中的表述。
總結
“供月兒”是中國傳統中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的敬畏與對家庭和諧的重視。現代雖簡化了儀式,但其核心寓意仍被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
寶璐陛列撥兌不清不白采善才疏學淺策目詫事敕正存撫村際大斂等閑調烹邸館丁身都藍惇懿敦貞餓飯幹噎功名利祿怪愕官法卦氣桂序桂月還至行押書鬨堂花座毀舟為杕角較階矶節行矜誇淩上寖洳金植酒所爛妙良器臁胫骨隴嵸潞琴慢聲慢語溟蒙陌紙捏舌頭逆詩片雲疲鈍睿聰上簇觞窦盛坐瑣雜特拔騰説娃娃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