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at with chopsticks] 指用筷子夾食物
亦作“ 下筯 ”。用筷子取食;吃。《晉書·何曾傳》:“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唐 李白 《尋魯城範居士見範置酒摘蒼耳作》詩:“他筵不下筯,此席忘朝饑。”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 仲舒 長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京師人家日供常膳,未識下筯食味,非取於市不屬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6*九回:“到後來大少爺死了,更是冷一頓,熱一頓,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時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下箸漢語 快速查詢。
“下箸”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讀音:xià zhù
本義:指用筷子夾取食物,即開始用餐的動作。
引申義:在不同語境中,可表示“停止用餐”或“對食物不滿意”。
“下箸”反映了古代飲食禮儀,如《禮記》中“毋放飯、毋流歠”的規範,強調用餐時動作節制。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口語,帶有一定書面色彩。
下箸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語,常用來描述使用筷子進食完畢後将筷子放下的動作。
下箸這個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下”字的部首是一,而“箸”字的部首是竹。兩個字的筆畫分别是“下”字五畫,“箸”字十箸。
這個詞語來源于漢語的習慣和文化。在中國,使用筷子是一種常見的進食方式,當用餐結束後,習慣上将筷子放在桌子上。
在繁體字中,下箸的寫法相對簡化,不同的地區或個人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下”字的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而“箸”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
1. 吃完飯記得下箸,不要将筷子擱在盤子裡。
2. 他吃得很慢,我已經下箸等了很久。
3. 别忘了尊重餐桌禮儀,吃完後要整齊地放下箸子。
下箸是一個獨立的詞語,很少和其他字組成詞語。
下箸的近義詞可以是放下筷子、放下利器等。
下箸的反義詞可以是舉箸、持筷等,表示動作的相反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