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箸的意思、下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箸的解釋

[eat with chopsticks] 指用筷子夾食物

詳細解釋

亦作“ 下筯 ”。用筷子取食;吃。《晉書·何曾傳》:“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唐 李白 《尋魯城範居士見範置酒摘蒼耳作》詩:“他筵不下筯,此席忘朝饑。”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 仲舒 長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麪觔、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京師人家日供常膳,未識下筯食味,非取於市不屬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6*九回:“到後來大少爺死了,更是冷一頓,熱一頓,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時候。”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下箸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下箸”是一個漢語書面用語,指用筷子夾取食物或開始進食的動作。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該詞由“下”(動作的起始)和“箸”(筷子)構成,強調用餐時首次動筷的行為,常見于正式宴席或文學作品中表達用餐禮儀。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

  1. 動作指向:特指使用筷子取食,《說文解字》注“箸,飯攲也”,說明工具與動作的關聯性;
  2. 時序特征:多用于描述宴席開端,如《紅樓夢》中“衆人方下箸吃茶”的時序描寫;
  3. 禮儀象征:古代飲食禮制中,尊者先下箸的規矩見于《禮記》相關注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常出現于曆史小說、餐飲評論等語境,如“菜肴精美令人不忍下箸”。其衍生詞“無從下箸”則形容食物豐盛難以抉擇,這一用法在《漢語慣用語辭典》中有收錄。相關成語“停杯投箸”出自李白《行路難》,形成語義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

“下箸”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讀音:xià zhù
本義:指用筷子夾取食物,即開始用餐的動作。
引申義:在不同語境中,可表示“停止用餐”或“對食物不滿意”。


二、出處與例句

  1. 《晉書·何曾傳》
    “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釋義:形容飲食奢侈,花費巨資仍覺得沒有值得下筷子的菜肴。
  2. 《老學庵筆記》(宋·陸遊)
    “所食皆蜜也,不下箸。”
    釋義:因食物單一(全為蜜餞)而不願動筷。
  3. 近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時候。”
    釋義:比喻生活窘迫,飲食粗劣難以下咽。

三、用法說明


四、文化關聯

“下箸”反映了古代飲食禮儀,如《禮記》中“毋放飯、毋流歠”的規範,強調用餐時動作節制。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口語,帶有一定書面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撥款采戲柴市節朝侍熾釀蛓毛蟲刀機邸院獨行發酸蜂乳腹诽心謗覆鹿蕉幹凈土桂戚寒怆悍虐虎虎有生氣佼健驕讦急龍車禁制品枯廢濫劣料鈔獵火遴補淩風鄰右籠侗鸾歌鳳吹漭蕩昧視門衛靡從敏秀墨子泣絲佞舌破禁蒲龍艾虎千層底清聒清盤瓊彩雀離浮圖嗓眼勺水侍射隨驸所謂殢嬌涕淚交垂駝轎橐駝菀抑慰勉無妄鮮膏鮮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