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訴的意思、詞訴的詳細解釋
詞訴的解釋
訴訟。 宋 陸遊 《奏筠州反坐百姓陳彥通訴人吏冒役狀》:“臣近因民間詞訴,勘會到本路 筠州 百姓 陳彥通 ,因訴事夾帶,稱 高安縣 押録 陳諒 ,經兩次徒杖罪斷罷,不合冒役事。”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抑見禁罪囚及詞訴者,或從疎放,或從末減令…… 臨川 黃崖 宰是邑,謂此錢出於訟獄之人,恐惹詞訴。”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一:“ 鹹平 元年十月己丑,有詔申警,悉毀撤之,詞訴悉歸之縣。”
詞語分解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訴的解釋 訴 (訴) ù 叙述,傾吐:告訴。訴苦。訴願。訴衷情。傾訴。 控告:訴訟。控訴。上訴。申訴。敗訴。撤訴。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詞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用法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 字義解析
- 詞 (cí):
- 本義指言辭、語句。引申為訴訟中的陳述、申訴、控告。
- 在司法語境中,“詞”常指訴訟文書或原告的訴狀。
- 訴 (sù):
- 本義指告訴、訴說。特指向官府或上級申訴冤屈、控告他人。
- 核心含義是提出控告或申訴的行為。
二、 詞彙含義
将“詞”與“訴”結合,“詞訴”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訴訟行為本身:
- 指百姓向官府提出控告、申訴的行為過程。
- 強調通過正式的文書(“詞”)進行申訴(“訴”)這一法律活動。
- 例:宋代文獻中常記載地方官員需要處理大量的“詞訴”,意指需要審理衆多的訴訟案件。
- 訴訟文書或訴狀:
- 指用于提起訴訟、陳述案情、表達訴求的書面文件,即狀紙、訴狀。
- 這是“詞”作為文書含義的延伸。
- 例:官員審閱“詞訴”,即指審閱提交上來的訴狀。
三、 曆史與用法
“詞訴”一詞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的司法行政文獻中較為常見:
- 核心語境:它主要用于描述地方官府(如州、縣)處理民間糾紛和訴訟的行政司法活動。
- 管理對象:地方官員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聽訟”或“決詞訟”,即受理和裁決百姓提交的“詞訴”。
- 文獻記載:在《宋史》、《明實錄》等史書,以及宋代以後的地方志、官箴書(教導官員如何做官的書)中常有提及。例如,官員常被要求“詞訴無滞”,意指處理訴訟要及時,不拖延積壓。
四、 現代適用性
在現代漢語中,“詞訴”一詞已基本被“訴訟”、“起訴”、“訴狀”、“狀子”等更常用的詞彙所取代。它主要作為曆史詞彙或研究古代法制史時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對“詞訴”一詞有明确的釋義,指出其包含“訴訟”和“訴狀”兩義。
- 《辭源》:這部大型古漢語辭書對“詞訴”的詞源和古代用法有詳細考釋。
- 《古代漢語詞典》:針對古代文獻閱讀編纂的詞典,收錄并解釋了“詞訴”在古代司法語境中的含義。
- 法制史研究著作:研究中國曆代司法制度的學術著作(如涉及宋代司法、明清地方行政等)會頻繁使用和分析“詞訴”這一概念及其反映的社會治理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詞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
成語含義(文學表達)
指用真誠懇切的語言表達情感或想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 構成:“詞”指言辭,“訴”指訴說。
- 示例:唐宋詞作中常用“詞訴”表達對往事的感傷與追憶,如“凝聚着詞人們心靈深處無限感傷和怅恨”。
-
古代法律術語(宋代文獻)
多指訴訟、控告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記載。
- 文獻例證:
- 陸遊《奏筠州反坐百姓陳彥通訴人吏冒役狀》提到“民間詞訴”,指百姓訴訟案件。
- 《吹劍四錄》記載地方官因訴訟糾紛“恐惹詞訴”,強調法律程式中的控告行為。
補充說明
“訴”字本身具有“控告”(如上訴、公訴)和“傾述”(如傾訴、訴說)雙重含義,這為“詞訴”的語義分化提供了基礎。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建議查閱《宋史·刑法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女熬累薄劣兵丁伯德草剏叉蔟讒诽車床蚩薄崇文院出君悼楚滴笃動步風向标告誦肐落挂累寡廉鮮恥海岬懷給漶滅歡悅貨節觳觫夾闆氣翦喪夾竹桃驚蹶雞羣鶴客難可燒而走空華連罰連鐖靈劍镂刻螺絲拐眉尖眼尾民困國貧目注撚須貧富懸殊青雲客弱翅儒人升祔事況石慶數馬手袂陶廣體檢退厚推己及物外兄弟網罛維初無炊火無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