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质朴。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 天竺国 ﹞政教敦质,风俗犹和。”
"敦质"是由"敦"与"质"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敦"本义指古代盛黍稷的青铜器,引申为厚道、诚恳,《汉语大词典》记载其可表"勤勉;专心"之意;"质"在《说文解字》中释为"以物相赘",后发展出质朴、本质等义项,《王力古汉语字典》特别指出其"朴实无华"的引申义。
二字组合后,"敦质"特指人的品格特征。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形容人"敦厚朴实的本质",强调内外统一的质朴品性,如《汉书·张敞传》"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中体现的品格特质,可视为"敦质"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表现。唐代文人笔记《酉阳杂俎》载有"其性敦质,言必依经"的用例,印证了该词在传统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阶层的道德修养。
从词源发展看,"敦质"可追溯至先秦"敦庞纯固"(《国语·周语》)的伦理概念,经过汉代经学家的诠释,逐渐定型为对人格特质的规范性表述。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敦者厚也,质者实也",准确揭示了该词"厚实相承"的构词理据。
“敦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ūn zh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含义
指人敦厚质朴、诚实正直的品质,强调内外一致的高尚德行。其中“敦”意为诚实守信、正直无私,“质”指内在性格或本质。
延伸理解
该词不仅形容性格朴实,还包含“坚守正道、不虚伪”的深层意义,常用于褒扬人的道德修养。
构词解析
“敦”与“质”二字结合,前者强调行为与态度的诚恳,后者突出内在品格的纯粹性,整体形成对人格的全面肯定。
应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语境,如人物评价(如“为人敦质”)、文学描述或历史文献中,常见于对君子、学者品德的赞誉。
“敦质”融合了传统道德中对“真诚”与“质朴”的双重要求,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状态,也可扩展至文化或社会的整体风貌描述。其用法兼具文学性与评价性,适合强调德行深厚的语境。
阿曼笔机卜禘不加思索长永次大陆词主撮空大圜单衾儋石道礼搭题凋讹独根苗方牧葛带葛藟构会挂镫钱谷地鬼雄钴鉧潭汗禢儿毫相横世咶咶喇喇镮贯疆固减竭交和借一酒堈镌裁绝顶军国主义卡路藜藿路梗命浊陌上桑纳隍孽报平心皮鞾企祷情翫旗帜鲜明瞿然少惠省治失得视若无睹岁饫讨租通权达变顽耍维生乌虬霞思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