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知薡蕫的意思、不知薡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知薡蕫的解釋

謂愚昧無知。 明 董斯張 《吹景集·俗語有所祖》:“吾裡( 烏程 )謂愚者曰不知鼎蕫。《爾雅·釋草》雲:‘蘱,薡蕫。’《注》:‘似蒲而細。’不知薡蕫者,豈不辨菽麥意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不知薡蕫”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比喻人不懂事理或缺乏基本常識,含貶義。其中“薡蕫”是一種質地柔軟的草本植物(類似蒲草),可制繩索,但因其特性不明顯,常被用來代指晦澀難懂的事物。

2. 發音與結構

3.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爾雅·釋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細。不知薡蕫者,豈不辨菽麥意乎?”。明代董斯張在《吹景集·俗語有所祖》中進一步引用,使其成為形容愚昧的俗語。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他人對某領域無知,例如:“他對傳統文化一竅不通,簡直不知薡蕫。”。近義詞為“不辨菽麥”。

5. 延伸說明
部分資料誤将《詩經》作為出處,實為訛傳,正确來源應為《爾雅》。該成語因“薡蕫”生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是文學作品中體現古典批判色彩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知薡蕫的意思

《不知薡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不知道”或“不理解”。它包含了兩個部分,分别是“薡”和“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薡(艹)蕫(艸)

《不知薡蕫》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艸”,表明該詞語與植物或草木有關。

筆畫:薡(14畫)蕫(16畫)

《不知薡蕫》的拆分部分的總筆畫數是14畫和16畫,總共30畫。

來源和繁體

《不知薡蕫》來源于古代漢語,是形容一個人對于某件事情完全不了解或不理解的狀态。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不知薪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不知薡蕫》為例,其古代寫法可以是“兀知薪蕩”,其中的一些字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1. 他對數學一竅不通,對數學題完全不知薡蕫。

2. 雖然聽了很多次,但他對于那個概念還是一頭霧水,完全不知薡蕫。

組詞

不知情、不知曲、不知者、不知所措

近義詞

一竅不通、茫然不解、一無所知

反義詞

明白、理解、知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