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品竹調絲 ”。泛指吹彈管弦樂器。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四折:“往常我樽前歌宛轉,席上舞蹁躚;生疎了品竹調絃,不承望侍歡宴。”《清平山堂話本·柳耆卿詩酒玩江樓》:“吟詩作賦,琴棋書畫,品竹調絲,無所不通。”《水浒傳》第二十回:“那厮喚做 小張二 ……學得一身風流俊俏,更兼品竹調絲,無有不會。”
“品竹調絃”(也寫作“品竹調弦”)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比喻義為“做事細緻認真、追求完美”,但這一用法較少見,更多權威來源(如、7、9)強調其本義為演奏樂器。
該成語核心含義為“演奏管弦樂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含比喻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水浒傳》或元代戲曲原文(參考、9)。
《品竹調絃》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品味着竹子和調弄樂弦的聲音。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解析。
《品竹調絃》這個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品」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三畫;「竹」字的部首是「⺮」,總共有六畫;「調」字的部首是「讠」,總共有六畫;「絃」字的部首是「糸」,總共有十一畫。
《品竹調絃》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器文化和修身養性的思想。品竹意味着欣賞、品味竹子的豐富内涵,調絃指的是彈奏樂器時調整樂弦的音高和音調。
在繁體字中,《品竹調絃》分别為「品」的繁體為「品」,「竹」的繁體為「竹」,「調」的繁體為「調」,「絃」的繁體為「絃」。
在古時候,「絃」字的古寫形式為「絶」,表示琴弦的意思,有時也用來指代樂器。而「調」字的古寫形式為「調」,其意義和現代漢字相同。
1. 他靜靜地坐在竹林中,品竹調絃,沉浸在樂音之中。
2. 那位音樂家用靈巧的手指輕輕調絃,樂曲頓時響起,美妙動人。
品香竹、調音、絃樂、橫調等。
品味、欣賞、體驗、調弦。
不聞不問、漠視、不解音樂。
以上就是關于《品竹調絃》這個詞語的解析。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