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武器。謂休戰。 漢 揚雄 《解嘲》:“ 叔孫通 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于是 黑山 叛邑,諸城洞開。白虜連羣,投戈請命。” 宋 王安石 《次韻元厚之平戎慶捷》:“投戈更講諸儒藝,免胄争趨上将風。” 清 侯方域 《顔真卿論》:“ 祿山 甫叛,而堂堂天子,倉皇西走。 哥舒 老将,一戰投戈。”
“投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放下武器、停止戰鬥,通常用于描述休戰或投降的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投戈”一詞承載了從具體軍事行動到抽象和平象征的演變,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通過放下武器實現和平或秩序重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可參考《解嘲》《三國志》等原文。
《投戈》是一個成語,意指投降或者武器向敵方投擲。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敵方力量強大,無法抵抗的情況下,選擇向敵人投降。
《投戈》這個成語可以從字面上看出,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投”和“戈”。
其中,“投”的部首是手,總計5個筆畫。
而“戈”的部首也是手,總計4個筆畫。
《投戈》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傳·昭公十年》中的一段描述。早在楚國入侵魯國之前,魯國使者前往楚國去争取和平。然而楚國國君對他們的請求視而不見,于是魯國使者氣憤地抛擲戈矛,以示反抗。這一舉動被稱為《投戈》。
《投戈》的繁體字為「投戈」,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所以《投戈》成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沒有可靠的記錄,因此我們無法确定精确的古代寫法。
1. 面對強大的敵軍,他不得不選擇《投戈》。
2. 在戰争面前,有時候《投戈》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投降、投誠、戰戈、刀戈
投降、臣服、屈服
反抗、抵抗、抗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