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妬女祠”。祠名。《魏書·地形志上》:“ 樂平郡 ……有 井陘關 、 葦澤關 、 董卓城 、 妒女泉 及 祠 。”《舊唐書·狄仁傑傳》:“ 并州 長史 李沖玄 以道出 妬女 祠,俗雲盛服過者必緻風雷之災,乃發數萬人别開禦道。” 清 金農 《平定道中》詩:“行人飲馬來偷見,一陣花飛 妬女祠 。”參見“ 妒女 ”。
妒女祠是中國古代一處具有傳說色彩的祠廟,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妒女祠(拼音:dù nǚ cí)是古代祠廟名稱,最早見于《魏書·地形志上》,記載其位于樂平郡,與井陘關、葦澤關等地相鄰。該祠因“妒女”得名,可能與民間對女性神靈的崇拜或傳說有關。
文獻溯源
地理位置争議
妒女祠位于今山西平定縣娘子關附近,與“娘子關”得名存在關聯。一說娘子關俗名源于妒女祠,另一說與唐平陽公主駐軍相關,但後者缺乏明确史料支持。
介子推之妹說
《元和郡縣志》稱妒女為春秋時期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因焚死綿山被立祠。但學者指出晉國疆域未達該地,此說存疑。
民間信仰特征
妒女祠傳說包含對女性“嫉妒”特質的禁忌化表達,如盛裝過祠招緻災禍的記載,可能反映古代對女性力量的複雜态度。
清代詩人金農在《平定道中》提及“妬女祠”,顯示其作為文化意象的延續。現代地方志(如《陽泉市志》)則多将“妒女說”與“平陽公主說”并存,體現曆史傳說的層累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魏書》《舊唐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地方志中關于娘子關的記載。
妒女祠(dù nǚ cí)是一個比較少見的詞彙,它有着神秘的意味。下面将對妒女祠的拆分部首和筆畫、詞源、繁體字、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妒女祠由三個部首組成:女字旁、示字旁和礻字旁。女字旁代表女性、示字旁代表表達、礻字旁代表神祭。妒女祠總共有11個筆畫。
妒女祠一詞來源于古代民間信仰,指的是供奉着被稱為妒女的女性神靈的廟宇或神殿。妒女在民間信仰中被視為妒心深重、擅長引起醋意的女性形象。
妒女祠的繁體字為「嫉女祠」。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妒女祠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籍資料,當用簡策等古代書寫工具時,妒女祠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的含義不變。
1. 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會去妒女祠祈求妒意退散,家庭和睦。
2. 那座妒女祠已經存在了幾百年,深受附近村民的崇拜和信仰。
妒女祠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多個詞組,如:妒女、嫉妒、女祠等。
與妒女祠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嫉妒心、醋意等。
妒女祠的反義詞可能是虔誠、崇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