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的意思、箪食的詳細解釋
箪食的解釋
(1) [cooked rice in basket]∶裝在箪笥裡的飯食
(2) [receive sol***rs with baskets of rice and vessels of congee]∶指用飯菜犒勞軍隊
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迎将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詳細解釋
(1).裝在箪笥裡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作》詩之五:“黃壚處處提簞食,緑柳村村挂紙錢。”
(2).猶蔬食。《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遊宦紀聞》卷八引 宋 蘇紹叟 《摸魚兒》詞:“文章事,到底将身自誤,功名難料遲暮。鶉衣簞食年年瘦,受侮世間兒女。” 明 唐順之 《書醫施氏婦事》:“鄉鄰之鬭,雖聖賢亦謂可以無救,而簞食之費,雖好名者亦所必惜。”
詞語分解
- 箪的解釋 箪 (簞) ā 古代盛飯的圓竹器:箪食(?)壺漿(形容勞軍)。箪食(?)瓢飲(喻生活貧苦;亦指安貧樂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網絡擴展解釋
“箪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和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1. 基本含義
“箪”指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食”指食物,合起來表示裝在竹器中的簡單飯食,常用來形容清貧的生活狀态。例如《論語·雍也》中“一箪食,一瓢飲”,即用竹籃裝飯、葫蘆盛水,體現安貧樂道的精神。
2. 讀音與用法
- 讀作 dān sì
多用于成語或固定搭配,如“箪食瓢飲”(形容讀書人清苦生活)、“箪食壺漿”(舊讀 sì,指百姓犒勞軍隊)。《三國志》中“箪食壺漿迎将軍”即此用法。
- 現代多讀 dān shí
因語言演變,“箪食壺漿”現常讀作 shí,與“食”的常用讀音統一。
3. 延伸意義
可引申為簡樸的生活态度或真誠的心意,如“箪食相迎”表達熱烈歡迎。需注意語境中讀音差異,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箪食(dān shí)這個詞是指簡單、樸素的飯食。它的部首拆分是⺮(zhú)和食(shí),其中⺮表示“竹”,食表示“食物”。筆畫上,⺮有4畫,食有8畫。
《箪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記載。在《論語·述而》中,有一句話是:“佛在上,遊氏聚糧;武在下,箪食瓢飲。”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佛陀位于上首時,遊氏可以聚集豐盛的糧食;而武将位于下首時,隻能吃簡單的飯食,用箪籮盛着。由此可見,《箪食》一詞源于古代的生活實踐。
在繁體字中,《箪食》可以寫成「簞食」。其中,「簞」的上方加了一個小“竹”字旁,「食」的形狀和簡體一樣,隻是筆畫順序略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不同。據《字源》記載,古代的「箪」字形狀類似于現在的「⺮」,隻是下方多畫一個短橫,用來表示箪籮的形态;「食」字的形狀也比較簡單,隻有6畫。
《箪食》一詞可以用來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比如「箪笥」(dān sì)指的是木制或竹制的儲物櫃,「食器」(shí qì)指的是用來裝食物的容器。
與「箪食」相近義的詞語有「樸素」、「簡陋」、「簡樸」等,它們的意思都是指簡單、樸素的生活或飲食方式。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箪食」相對,但與豐盛、奢華相反的詞語,如「豪華」、「奢侈」等,可以用來表達相反的意思。
最後來一句例句吧:他并不追求奢華的生活,而是更喜歡簡單的箪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