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曲;曲折。 宋 錢易 《南部新書》庚:“ 含元殿 側 龍尾道 ,自平階至,凡詰屈七轉。” 清 方象瑛 《七盤關》詩:“ 氐 中又復度 七盤 ,詰屈紆迴勢相引。”
(2).文詞艱澀難讀。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樂府至詰屈者,《朱鷺》、《臨高臺》等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裡事·茹韻香先生》:“詩集甚富,每一題,輒蔓衍百餘首,拖沓詰屈。”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要之《商頌》五篇,事迹分明,詞亦詰屈,與《尚書》近似。”
“诘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物理意義上的彎曲
指物體或路徑的曲折、不直,例如:
“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形容山路蜿蜒險峻)。
注:此用法多見于古文或文學描寫。
語言或文字上的艱澀
形容言語晦澀難懂、不通順,例如:
“他說話诘屈聱牙,令人費解”。
現代漢語中,此義項更為常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诘屈聱牙”的典故或例句,可參考、7的完整内容。
《诘屈》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質問和糾正的意思:
《诘屈》由部首讠(yǐn)和部首句(jù)組成,總計10個筆畫。
《诘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在《詩經·魏風·碩人》中有一句:“诘屈職咎,言念其鄰。”意思是質問和糾正人們的過失,表達了對人們行為不正、責備的态度。
《诘屈》的繁體字為「詰屈」。
在古代,「诘屈」的寫法可以是「訐屈」或「訐躥」。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通用。
他敢于诘屈,公正地糾正他人的過失。
诘問、質诘、糾正。
責問、指責、申斥。
褒獎、稱贊、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