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屏風草的意思、屏風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屏風草的解釋

亦稱“ 屏風格 ”。猶言屏風兒。 明 方以智 《通雅·釋诂一》:“屏風格,詞頭式也。 漢武帝 令 相如 視草。 唐 以後除命皆有詞頭,其制敕有底、有宣、有案詳、書劄類。《博物志》: 太原 以北生屏風草,依岸而生。故帖舊文屬稿者曰屏風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屏風草”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文學/曆史術語

  1. 文書草稿的代稱
    源自明代方以智《通雅》,指古代文書起草的格式或草稿,類似“詞頭式”。唐代後官方文書常以“屏風草”指代未定稿的文書底本,因太原以北生長的屏風草依附岸壁生長,被引申為依附舊文修改的草稿。

二、植物學含義

  1. 唇形科藥用植物
    屏風草(學名:Scutellaria orthocalyx)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紫花地丁、小黃芩等。
    • 形态特征:莖直立,高6-25厘米,葉片卵圓狀披針形,花冠藍紫色,多分布于雲南、四川等地海拔1200-2300米的草坡或松林。
    • 藥用價值:全草入藥,性涼味苦辛,可消炎退熱、解毒消腫,主治急慢性胃炎、癰疽腫毒、疥癬等。

三、其他解釋

  1. 成語中的比喻(較少見)
    部分詞典(如)提到其比喻“背後默默支持的人”,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常見為植物或曆史文書術語。若需深入探讨,可參考《通雅》古籍或中藥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屏風草的意思

屏風草(píng fēng cǎo)是一個成語,意為“用作屏擋遮蔭的矮小植物”。它常用來比喻平凡而有用的人或事物,尤其是在故事或文學作品中。

屏風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屏風草的拆分部首為屍、艹和禾,共有16個筆畫。

屏風草的來源

《屏風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九年》一書中。它的意思是種植在屏風背後的草,既可當作屏風使用,又能提供遮蔭。

屏風草的繁體字

屏風草的繁體字為屏風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屏風草的寫法較為繁瑣,其中“草”字形态較為複雜,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屏風草的例句

1. 他雖然平凡,但在困境中發揮了屏風草般的作用。

2. 老師常常用他作為班級裡的屏風草,默默地幫助其他同學。

屏風草的組詞

屏風、草地、低草、綠草等。

屏風草的近義詞

庶人、默默無聞的人、平凡的人等。

屏風草的反義詞

高山、香爐、明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