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歧出歧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本義:
指人漂泊流離,沒有固定居所。例如清代李楷在《序》中寫道:“歧出歧入泛泛然而無所歸者,皆失其家而家他人。”(出自、15)
引申義:
可描述觀點、文字前後矛盾或不一緻。如論文中“觀點歧出歧入,無法自圓其說”(參考、8)。
需區分“歧出歧入”與“歧出”(指文字或術語前後矛盾)的差異,後者更側重邏輯或表述的不一緻。此外,部分低權威網頁(如)提到的“複雜混亂”屬于引申擴展,需結合語境理解。
歧出歧入是一個成語,是指思路或觀點分岐、轉變的過程。在某種情況下,人們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可能會出現觀點不一緻的情況,從而需要進行思維的調整和轉變。
《康熙字典》将“歧”字的部首歸屬于“止”,表示腳步的意思;“出”字的部首歸屬于“凵”,表示從中拆出的樣子;而“入”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部首。
根據這個拆分,可以得到“歧”字的總筆畫數為8畫,“出”字的總筆畫數為5畫,“入”字的總筆畫數為2畫。
“歧出歧入”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這篇古代文獻中,意為脫離原來的思路或觀點,進入新的思路或觀點。該成語也有其繁體字:“歧去歧入”。
在古代,人們寫漢字的形态與現在有所不同。在古籍和碑刻中,我們可以看到“歧”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字形的細節上。例如,在楷書中,“歧”字的劃法可能更加圓潤和流暢。
1. 在讨論問題時,大家的意見開始歧出歧入,需要進一步溝通和思考。
2. 他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思維的靈活性使得他時常能夠進行歧出歧入的思考。
1. 歧途(出現分歧的道路)
2. 歧路(出現分歧的路)
3. 出入有度(指在交往、處事等方面懂得進退有分寸)
1. 分岔(道路、思路等分叉)
2. 分叉(向兩個或多個方向延伸)
3. 轉折(思維或行動上的轉變)
1. 直線(沒有轉變或分岔的道路)
2. 一緻(意見或觀點沒有分歧)
3. 繼承(從原來的觀點或思路延續下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