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參軍戲。 唐 代一種近于滑稽的表演。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俳優》:“ 開元 中, 黃幡綽 、 張野狐 弄參軍。始自 後漢 舘陶 令 石耽 。 耽 有贓犯, 和帝 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後為參軍,誤也。 開元 中有 李仙鶴 善此戲, 明皇 特授 韶州 同正參軍,以食其祿,是以 陸鴻漸 撰詞雲‘韶州參軍’,蓋由此也。” 唐 薛能 《吳姬》詩:“樓臺重疊滿天雲,殷殷鳴鼉世上聞,此日楊花初似雪,女兒絃管弄參軍。” 清 翟灏 《通俗編·俳優》:“弄參軍,即後世副淨矣。”
“弄參軍”是唐代流行的一種滑稽表演形式,屬于“參軍戲”的範疇,具有以下特點:
定義與性質
指以參軍(官職名)為表演核心的戲劇形式,内容偏向滑稽諷刺,通常由兩名演員通過诙諧對話推動劇情。
曆史起源
源于東漢典故:後漢官員石耽因貪污被罰,需穿白衣在宴席中被優伶戲谑。唐代開元年間,藝人黃幡綽、張野狐将其發展為固定表演形式,唐明皇曾授予擅演此戲的李仙鶴“韶州參軍”官職以示嘉獎。
表演形式
文化影響
該表演衍生出成語“戲弄參軍”(xì nòng cān jūn),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了這一成語,用以比喻嘲弄缺乏經驗者的行為。
注:部分文獻将“弄參軍”與“參軍戲”混用,但嚴格來說前者特指以參軍為主角的表演段落,後者為整體戲劇類别。完整曆史記載可參考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
弄參軍是指通過某種方式或手段參加軍隊服務的意思。參軍表示加入軍隊,弄則強調了一種主動的行為或動作。因此,弄參軍可以理解為主動加入軍隊,通過一定途徑成為軍人。
弄參軍的拆分部首為弓、又。其中,弓部表示相關的意義,又部表示動作或動态的意味。筆畫的數量為12畫。
弄參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組織與文化。古代時期,軍隊征兵通常需要志願者報名參軍,因此,弄參軍概念産生。在現代,弄參軍一詞多用于描述自願參軍或被迫參軍的情況。
弄參軍(繁體字)是對弄參軍的繁體字寫法。繁體字主要在傳統的中文書寫和文化中使用,以區别于簡體字的現代化書寫形式。
在古代,弄參軍可以按照不同朝代和書法家的書寫風格而有所變化。但總體來說,古代漢字中的弓和又部會和其他部首結合起來,形成不同的變體字。
1. 他年少時就立志弄參軍,最終成為了優秀的軍事指揮官。
2. 這些年輕人為了國家的安全,紛紛弄參軍,保家衛國成了每個人的責任。
1. 弄軍營
2. 弄征兵
3. 弄服役
4. 弄士兵
5. 弄戰士
志願參軍
主動參軍
入伍
服兵役
退伍
退役
解除服役
轉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