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蠟丸帛書 ”。
蠟帛書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文書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基本含義
蠟帛書即“蠟丸帛書”(),指将書寫在絲帛上的密信封入蠟丸中,兼具防水和保密功能。外部蠟層可保護内部帛書不受潮或損壞。
結構組成
由三部分構成:
起源與用途
帛書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常用于重要文書或機密信息傳遞()。蠟封技術則增強了文件的保密性,多用于軍事或外交場景。
演變與衰落
魏晉以後,隨着紙張普及,帛書使用減少,蠟帛書逐漸被蠟紙密封等方式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考古發現,可參考曆史文獻或博物館藏品。
《蠟帛書》是指在古代中國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書寫材料。它由上蠟下帛兩層構成,因此得名。蠟帛書常用于重要的文件、書籍和繪畫等,相比其他紙質材料,蠟帛書更耐久,可以長期保存。
《蠟帛書》的拆分部首是“蜴字旁”,由與“虍”相似的形狀組成。
《蠟帛書》的筆畫數為19畫。
蠟帛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當時,蠟和帛是寶貴的物質,被用于制作書籍和文物。蠟帛書在古代也常作為禮物或重要的文化遺産交流。
蠟帛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蠟帛書」。
在古代,蠟帛書的寫法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蠟的寫法是“癩”,帛的寫法是“襮”,書的寫法是“書”。這些寫法經過了簡化和标準化的演變,才發展成現代的文字。
1. 他通過閱讀一本古代蠟帛書,了解到了曆史上的重要事件。
2. 這幅繪畫是用蠟帛書法完成的,非常珍貴。
3. 這本蠟帛書是考古學家在一座古墓中發現的。
蠟帛書的組詞可包括:蠟字畫、帛袍、書籍、蠟燭、帛綢等。
蠟帛書的近義詞包括:幹瑟書、宣紙、青石屏風。
蠟帛書的反義詞可以是:紙張、木闆、電子文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