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慕的意思、敦慕的詳細解釋
敦慕的解釋
勉力。《荀子·儒效》:“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敦、慕,皆勉也。《爾雅》曰:‘敦,勉也。’《大戴記·五帝德篇》曰:‘幼而彗齊,長而敦敏。’《内則》曰:‘惇行孝弟。’敦、惇古字通。是敦為勉也。《説文》:‘慔,勉也。’《爾雅》曰:‘慔慔,勉也。’《釋文》:‘慔,音墓,亦作慕。’是慕為勉也。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則為士,行而加勉,則為君子。故《曲禮》雲:‘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已也。”
詞語分解
- 敦的解釋 敦 ū 厚道,笃厚:敦樸。敦厚。敦實。 誠心誠意:敦聘。敦請。 督促:“使虞敦匠”。敦勸。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慕的解釋 慕 ù 向往,敬仰:慕名。羨慕。仰慕。愛慕。景慕。敬慕。 思念,依戀:思慕。 姓。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敦慕”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敦厚、勉力、仰慕與學習。它強調在道德修養或學問追求上,既要保持内心的敦厚誠樸,又要積極努力、仰慕并效法高尚的德行或學問。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義:
-
字源與基本釋義:
- 敦: 本義指厚重、質樸。《說文解字》:“敦,怒也,诋也。一曰誰何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厚”義。引申為敦厚、誠樸、勉力、督促等義。
- 慕: 本義指思念、向往。《說文解字》:“慕,習也。”引申為仰慕、效法、學習等義。
- “敦慕”合義: 指内心敦厚誠樸,同時積極勉力地仰慕、學習(高尚的品德或學問)。它融合了内在品質的“敦”與外在行為的“慕”,強調一種内外兼修的積極态度。
-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與釋義:
- 《荀子·儒效》: “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這是“敦慕”一詞的經典出處。楊倞注:“敦,厚也。慕,謂慕善也。” 意指:那些學習聖王之道并能付諸實踐的人,可以稱為士;内心敦厚并努力仰慕效法聖王之道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完全通曉聖王之道的人,就是聖人。這裡的“敦慕”指敦厚誠樸并努力仰慕效法(聖人之道)。
- 《漢書·兒寬傳》: “寬為人溫良,有廉知自将,善屬文,然懦于武,口弗能發明也。時張湯為廷尉,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寬以儒生在其間,見謂不習事,不署曹,除為從史,之北地視畜數年。還至府,上畜簿,會廷尉時有疑奏,已再見卻矣,掾史莫知所為。寬為言其意,掾史因使寬為奏。奏成,讀之皆服,以白廷尉湯。湯大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上寬所作奏,即時得可。異日,湯見上。問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湯言兒寬。上曰:‘吾固聞之久矣。’湯由是鄉學,以寬為奏谳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及湯為禦史大夫,以寬為掾,舉侍禦史。見上,語經學。上說之,從問《尚書》一篇。擢為中大夫,遷左内史。寬既治民,勸農業,緩刑罰,理獄訟,卑體下士,務在于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寬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後有軍發,左内史以負租課殿,當免。民聞當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輸租繦屬不絕,課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寬。及議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諸儒對者五十餘人,未能有所定。上以問寬,寬對曰:‘陛下躬發聖德,統楫群元,宗祀天地,薦禮百神,精神所鄉,征兆必報,天地并應,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節也。然享薦之義,不著于經,以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專以接神明。總百官之職,各稱事宜而為之節文。唯聖主所由,制定其當,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舉大事,優遊數年,使群臣得人自盡,終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極,兼總條貫,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儀,采儒術以文焉。既成,将用事,拜寬為禦史大夫,從東封泰山。” 其中提到兒寬為人“溫良”、“廉知自将”、“卑體下士”、“務在于得人心”等,體現了其敦厚誠樸的品德;他“善屬文”、“語經學”、“以古法義決疑獄”,則體現了他對學問和古道的仰慕與學習。其行為可視為“敦慕”的一種體現。
-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将“敦慕”解釋為“勉力仰慕”。這抓住了該詞的核心:既要努力(勉力),又要心懷敬仰(仰慕),并付諸學習實踐。
-
現代理解與引申:
- 在現代語境中,“敦慕”一詞雖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涵依然有價值。它可以理解為:
- 對高尚品德或精深學問的由衷敬仰與向往。
- 以敦厚誠樸的态度,積極努力地去學習、效法和追求。
- 強調在修身或治學過程中,内在修養(敦)與外在追求(慕)的統一。
“敦慕”一詞,源自先秦典籍,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僅僅是對外在行為的描述,更強調一種内在敦厚品格與外在積極學習相結合的精神狀态。理解“敦慕”,有助于我們體會古人修身向學的态度,即在追求道德或學問的卓越時,既要保持内心的質樸與真誠,又要懷有敬畏之心并付諸不懈的努力。這種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敦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辨析:
一、《荀子》原典的解釋(主流觀點)
根據《荀子·儒效》記載:“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聖人也。” 王先謙在《集解》中引用王引之的注釋,指出“敦、慕,皆勉也”,即“敦慕”意為勉力、勤勉。此處“敦”通“惇”,表示敦促、勤勉;“慕”通“慔”,《說文解字》釋為“勉也”。
二、現代誤讀的常見解釋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敦慕”解釋為“崇敬、贊美”,認為“敦”表尊敬,“慕”表向往。但這種解讀與《荀子》原文語境不符,可能是望文生義産生的誤解。
- 本義:源自《荀子》,強調“勤勉努力”,如“敦慕焉”指在行動基礎上更加勉力,方可成為君子。
- 演變:現代存在誤用為“崇敬”的情況,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 使用建議:在古文解讀或學術研究中,應采用《荀子》的“勉力”釋義;日常使用若需表達敬慕之情,建議選用其他明确詞彙如“景仰”“欽慕”。
注:各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荀子》注疏本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波峭不成體統不戲冊正癡懶處世哲學吊死問疾動靜有法斷骨契恩豢爾乃放話繁數咈意隔壁聽話攻排海方好異黑毵毵黃稼交爵狡豎階職驚師動衆積行考據寬舒廊子诔狀略識之無列辟臨財淩辱露庭毛犀沒講究煤煙子殁世侬輩飄霣繦抱欽伏泣下如雨趨出日削月朘三次侍官收録四豪松柏之客绨幾望風而遁無俾烏撒無惡不作巫峽無庸諱言斜風細雨喜峯口喜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