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這才;于是。 漢 應劭 《<風俗通義>序》:“ 周秦 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遺脫漏棄,無見之者。 蜀 人 嚴君平 有千餘言, 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 揚雄 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國志·魏志·楊阜傳》:“ 吳 蜀 以定,爾乃上安下樂,九親熙熙。”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容與乎 陽林 ,流眄乎 洛川 。” 南朝 梁 何晏 《景福殿賦》:“既窮巧於規摹,何彩章之未殫?爾乃文以朱緑,飾以碧丹,點以銀黃,爍以琅玕。”
(2).更端發語詞,無義。 漢 班固 《西都賦》:“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 未央 。” 晉 張協 《七命》:“爾乃六禽殊珍,四膳異肴,窮海之錯,極陸之毛。” 唐 李白 《大鵬賦》:“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
“爾乃”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表示“這才;于是”
用于連接前後文,表示因果關系或時間順序。例如:
作為發語詞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無實際含義。例如:
在極少數情況下,“爾”指代第二人稱“你”,“乃”表示判斷(相當于“是”),組合後意為“你就是(某人)”。但這種用法較少見,多見于特定文學作品或對話中。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漢典》《風俗通義》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爾乃」是一種古代漢字組合,通常表示「你」或「你們」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爾乃」已經不常使用,而更多地被作為古代文獻或文言文中的辭藻。
-「爾乃」可以拆分為「爾」和「乃」兩個部首。
「爾」的部首為「尣」,共含有三個筆畫。
「乃」的部首為「丿」,共含有一橫一撇兩個筆畫。
-「爾乃」最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詩經》等,作為一種繁複的表述方式。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漢字演化過程中。
-「爾乃」的繁體字是「爾乃」。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爾乃」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相比更為繁複,需要更多的筆畫和結構,呈現出更加古老的風貌。
-1. 敬愛的爾乃,請務必保持房間整潔。
2. 小小如爾乃,言語聽從教導。
-組詞示例:爾虞我詐、爾曹身與名、爾冬升夏、爾東西南北。
-近義詞示例:汝、君。
-反義詞示例:我、自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