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爾乃的意思、爾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爾乃的解釋

(1).這才;于是。 漢 應劭 《<風俗通義>序》:“ 周秦 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籍奏之,藏於祕室。及 嬴氏 之亡,遺脫漏棄,無見之者。 蜀 人 嚴君平 有千餘言, 林閭翁孺 才有梗概之法。 揚雄 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三國志·魏志·楊阜傳》:“ 吳 蜀 以定,爾乃上安下樂,九親熙熙。”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駟乎芝田,容與乎 陽林 ,流眄乎 洛川 。” 南朝 梁 何晏 《景福殿賦》:“既窮巧於規摹,何彩章之未殫?爾乃文以朱緑,飾以碧丹,點以銀黃,爍以琅玕。”

(2).更端發語詞,無義。 漢 班固 《西都賦》:“爾乃正殿崔嵬,層構厥高,臨乎 未央 。” 晉 張協 《七命》:“爾乃六禽殊珍,四膳異肴,窮海之錯,極陸之毛。” 唐 李白 《大鵬賦》:“爾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層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爾乃”是漢語古典文獻中常見的複合虛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用法:

一、連詞性用法

表示承接關系,相當于“于是”“就”,用于連接前後兩個動作或事件。例如《後漢書·張衡傳》“爾乃龍吟方澤”,此處“爾乃”承接上文描述,引出後續景象的變化。此用法在漢魏六朝骈文中尤為常見,常與“于是”“然後”形成互文關系。

二、代詞組合用法

“爾”為第二人稱代詞,“乃”作副詞時,組合可解作“你(才)是”。如《樂府詩集·陌上桑》“爾乃謝阿母”,此處的“爾”指代對話對象,“乃”表示時間或條件關系。該結構常見于對話語境,需結合具體句式判斷是否為獨立詞組。

語義演變方面,漢代以前多作代詞組合,六朝時期逐漸凝固為連詞。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需區分兩種用法的語法地位。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系統,僅存于文言仿作或成語典故。

來源參考:

  1.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
  2.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修訂版)
  3. 《文言虛字通釋》(中華書局,2019)

網絡擴展解釋

“爾乃”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作為連詞使用

  1. 表示“這才;于是”
    用于連接前後文,表示因果關系或時間順序。例如:

    • 《風俗通義》序中“二十七年,爾乃治正”,意為經過二十七年才整理完成。
    • 《三國志》中“爾乃發憤忘食”,指“于是發奮努力”。
  2. 作為發語詞
    用于句首,引出下文,無實際含義。例如:

    • “爾乃衆靈雜遢,命俦嘯侶”,此處僅為句式引導。

二、特殊語境下的代詞含義

在極少數情況下,“爾”指代第二人稱“你”,“乃”表示判斷(相當于“是”),組合後意為“你就是(某人)”。但這種用法較少見,多見于特定文學作品或對話中。

使用場景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漢典》《風俗通義》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費并用不得已而為之不看金面看佛面蒼鹘纏緬車把式澄淨車注赤邑的保得籌慸芥伏翼宮筵國家公園海沸江翻黃玉戶絕活火階址鹡鸰進具祭儀胯夫喟爾赉奬連日脈發馬適玫瑰樹冥漠之鄉濃眉大眼盤嬉披宮錦青辭清歡窮寡崎嶔曆落弱習深溝堅壁石緑失物仕止詩中有畫收取私壻鎖桔鎖鈕它心頭直上拖堂王太保家法微介委曲求全無裨霧鎖雲埋險段絃栝閑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