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ual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對資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指對古籍文字音義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考核辨證。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 文潞公 為平章事,首請立廟於 洛 ,終無所攷據,不敢輕作。”
(1).根據事實查考證實。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蓋其所傳,皆可考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玩具·秦玺始末》:“命禦史 楊桓 辨其文……且以出處始末考據以上。”《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舅太太萬想不到,問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爺這許多考據。”
(2).研究曆史、語言等的一種方法。通過考核事實和歸納例證,提供可信材料,從而作出結論。考據方法主要是訓诂、校勘和資料的搜輯整理。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證 周 用助法,考據之學也。” 清 馮桂芬 《阙裡緻經堂記》:“ 漢 學善言考據,凡名物、象數、文字形聲、訓詁,非 漢 儒不傳。” 朱自清 《經典常談·文》:“當時漢學家提倡考據,不免繁瑣的毛病。”參見“ 考據學 ”。
考據是漢語中的一個學術術語,指通過嚴謹的實證方法對文獻、曆史或語言材料進行核查與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考據(拼音:kǎo jù)指根據事實查考證實,是一種研究曆史、語言等學科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考核事實、歸納例證來驗證資料的真實性,例如對古籍文字、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辨證分析。
學術性質
屬于文獻研究範疇,需結合訓诂(文字解釋)、校勘(文本核對)等方法,對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與驗證。
方法論
典型應用
例句:
“文潞公為平章事,首請立廟于洛,終無所考據,不敢輕作。”
此例說明考據在古代政治決策中的作用——缺乏可靠證據時避免草率行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考據方法的具體案例或曆史發展,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滬江詞典)的完整内容。
考據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考”和“據”。
“考”在考古學中指對曆史文物或文獻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這裡引申為對古代文獻、資料或史實進行細緻的考究和剖析。
“據”是依靠、根據的意思,在這裡表示根據考察的結果所得到的依據或依據相關的文獻和材料進行的研究。
根據部首拆分,“考”是由木字旁和老字旁組成的,表示通過思考對事物進行研究;“據”是由手字旁和土字旁組成的,表示資料的依據和根據。
考據一詞最早出現在《漢語大字典》中,書中解釋為對古代文獻以及史實進行嚴密細緻研究的學問。
“考據”的繁體字形為「考據」,其中的「據」是由手字旁和土字旁組成的。
古代漢字的寫法并非固定不變,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在古代寫法中,考據的寫法可能有多種不同形式。
1. 在中國曆史研究中,考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 學術界對這篇古文進行了深入的考據。
3. 考據人員憑借豐富的知識和嚴謹的态度,找到了懸而未決的問題的答案。
組詞:考古、考證、考察
近義詞:研究、考察、驗證
反義詞:臆測、想象、猜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