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考據的意思、考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考據的解釋

[textual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對資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詳細解釋

指對古籍文字音義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考核辨證。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 文潞公 為平章事,首請立廟於 洛 ,終無所攷據,不敢輕作。”


(1).根據事實查考證實。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蓋其所傳,皆可考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玩具·秦玺始末》:“命禦史 楊桓 辨其文……且以出處始末考據以上。”《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舅太太萬想不到,問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爺這許多考據。”

(2).研究曆史、語言等的一種方法。通過考核事實和歸納例證,提供可信材料,從而作出結論。考據方法主要是訓诂、校勘和資料的搜輯整理。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證 周 用助法,考據之學也。” 清 馮桂芬 《阙裡緻經堂記》:“ 漢 學善言考據,凡名物、象數、文字形聲、訓詁,非 漢 儒不傳。” 朱自清 《經典常談·文》:“當時漢學家提倡考據,不免繁瑣的毛病。”參見“ 考據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考據"是漢語詞彙研究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概念,指通過系統化的文獻考證與事實核驗,探究事物本源的研究方法。該詞由"考"與"據"二字構成:"考"意為考察、驗證,《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老也",後引申為稽考、查核;"據"則指依據、憑證,強調研究需立足可靠材料。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考據特指"對古籍的文字音義及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考核辨證"的學術活動。

在學術方法論層面,考據學包含三個核心維度:其一為版本校勘,通過比對不同文獻版本消除傳抄訛誤,如清代乾嘉學派對《十三經注疏》的校勘工程;其二為訓诂釋義,依據《爾雅》《說文解字》等工具書解析古代語言文字;其三為實證辨析,結合考古發現與曆史記載驗證文獻真實性,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即屬此列。

現代學術體系中,考據方法廣泛運用于文獻學、曆史學、考古學等領域。以中華書局《古籍整理通則》為例,其明确規定古籍校注須遵循"考據精審,引證詳明"原則,确保學術結論的可驗證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近年發布的《甲骨文考釋規範》,亦強調需綜合字形分析、辭例比對、文獻互證三重考據程式。

從學術價值維度考量,嚴謹的考據工作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能有效辨僞存真,如通過對《古文尚書》的考據揭橥其僞作本質;另一方面可重建文化記憶,如敦煌遺書的考據研究重構了中古時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圖景。傅斯年在《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強調"考據乃史學之根基",這一論斷至今仍影響着人文學科的研究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考據是漢語中的一個學術術語,指通過嚴謹的實證方法對文獻、曆史或語言材料進行核查與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1. 基本概念
    考據(拼音:kǎo jù)指根據事實查考證實,是一種研究曆史、語言等學科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考核事實、歸納例證來驗證資料的真實性,例如對古籍文字、名物典章制度等進行辨證分析。

  2. 學術性質
    屬于文獻研究範疇,需結合訓诂(文字解釋)、校勘(文本核對)等方法,對資料進行系統性整理與驗證。

二、研究方法與特點

  1. 方法論

    • 注重實證:通過可靠資料考核曆史事件或文獻内容,強調“無征不信”。
    • 多學科交叉:涉及語言學、曆史學、考古學等領域的協作。
  2. 典型應用

    • 古籍辨僞:如宋代學者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通過考據判斷文獻真僞。
    • 典章制度考證:清代學者常以此法研究古代禮儀、法律等制度。

三、學術意義

四、示例說明

例句:
“文潞公為平章事,首請立廟于洛,終無所考據,不敢輕作。”
此例說明考據在古代政治決策中的作用——缺乏可靠證據時避免草率行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考據方法的具體案例或曆史發展,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滬江詞典)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曲百牛北社必丢不搭逼擾不顧策括承流盜道打遊擊點鐵低羞笃速東林十八賢沸渖福齊南山鋼闆剛腸高幾苟安廣秀過口孤妾告朔饩羊故墟鼾息花白忽突矯枉過中浸溉荊聶擊石拊石龍性掠美市恩騄駿貓鼠同處免粟密處米谷牛頓貧敝破家氣令清稱七首八腳揉錯柔彊桑新婦山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甚疊獅吼堂事項梳剃四廂騰奔瑱紞讬景五壏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