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波峭的意思、波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波峭的解釋

(1).本指山岩、屋勢傾斜曲折貌。後借以形容人物俊俏有風緻。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庯峭》:“ 齊 魏 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則謂之庯峭……今京師指人之有風指者,亦謂之波峭。”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行态波峭,如風擺柳,大可動人。”參見“ 庯峭 ”。

(2).形容文筆或書法曲折疊宕,有韻緻。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九:“造詞遣言,峻峙淵深,時有 夢得 波峭。” 明 屠隆 《文論》:“今姑無論其他,即如 西漢 制誥,誰非散文?沖夷平淡,都無波峭之氣,而樸茂深嚴……風骨格力,往往而在。” 清 張泰來 《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潘大臨潘大觀》:“書法甚工,然少波峭,政以觀古人書少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波峭是漢語詞彙中具有複合意象的形容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本義描述自然形态

原指山勢或水波的陡峭起伏。《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本義為"山崖峻險,水波激蕩之狀",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險峻動态,例如:"江岸波峭處,舟楫難行"(《水經注》類古籍用例)。

二、引申為人物風姿

在文學語境中擴展為形容人物儀态或舉止的挺拔俊逸。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說明:"凡人物卓荦不群者,皆可謂之波峭",如《世說新語》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波峭"即屬此類用法。

三、藝術表現手法

在文藝批評領域特指筆法或言辭的曲折變化。宋代詩話著作《滄浪詩話》強調:"作詩須得波峭之勢,方見文字筋骨",這與書法理論中"一波三折"的美學追求形成互文關系。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亦論及該詞在修辭學上的特殊價值。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中古漢語時期,"波"取水紋蕩漾之意,"峭"含山勢陡直之義,二者組合後既保留具象特征,又衍生出抽象的文化意涵,這種雙音節化過程符合漢語詞彙發展的普遍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波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經曆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1. 本義與引申義(形容人物風緻)
    原指山岩、屋宇等建築形态的傾斜曲折感。後引申為形容人物儀态俊俏、舉止有風緻,例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記載:“齊魏間以人有儀矩可喜者,則謂之庯峭……今京師指人之有風指者,亦謂之波峭”。

  2. 文學與藝術領域的延伸(形容文筆或書法)
    用于描述文章、書法等藝術形式的曲折跌宕和韻緻。如宋代朱弁評價蘇轼文章“造詞遣言,峻峙淵深,時有夢得波峭”,明代屠隆也以“無波峭之氣”對比西漢散文的樸茂風格。

詞源補充:該詞早期與“庯峭”相通,本義強調物理形态的曲折感(如提及“岩石或屋宇的曲折峻峭”),後逐漸抽象化,成為兼具形态美與精神氣質的評價術語。

别人正在浏覽...

愛物霸統迸逐不賞之功常庸垂心鉏櫌打夥帝靈耳挖發花藩房方冊匪窟幹旄絓銜酤坊過轶鼓橐寒缸潢裱毀駡灰煙瘴氣婚介胡七雜八将匠驕恥景附荊轲金礦錦泥迥語寄庑鈞樂坎離曠爽曆覽林叟臨塗面形内官怕懼叛違劈天蓋地醗醅瞧香的讓叙讱默榮悴上三旗甚且至于豕虎傳訛訟地體側同靴蝄蜽危言正色文鬥武具稀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