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天地損削縮減。《漢書·董仲舒傳》:“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争利於下……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窮。”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朘,謂轉褰踧也。” 宋 司馬光 《論衙前劄子》:“故置鄉戶衙前以來,民益困乏,不敢營生。富者返不如貧,貧者不敢求富,日削月朘,有減無增。以此為富民之術,不亦疎乎!”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三》:“近者各國王侯之權日削月朘。”亦作“ 日朘月削 ”、“ 日朘月減 ”。《新唐書·蕭至忠傳》:“夫官爵,公器也;恩倖,私惠也……若公器而私用之,則公義不行而勞人解體,私謁開而正言塞。日朘月削,卒見凋弊。” 宋 司馬光 《乞罷将官狀》:“又頃歲以來,自轉運使知州以下,白直及迎送之人,日朘月減,出入導從,大為蕭條。”
“日削月朘”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成語詞典(如、6)。
《日削月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時間迅速流逝,一日一夜消逝于眨眼之間。
《日削月朘》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月。其中,日削的日字是一個部首,它由4個筆畫構成;而月朘的月字也是一個部首,由4個筆畫構成。
《日削月朘》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文學作品《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原文是:“日削月朘。”在古時候,人們通過觀察太陽和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時間,來感慨時間的流逝。
在繁體字中,日削月朘的寫法是「日削月朘」。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日字的古代寫法往往是連續的,由上到下寫成一個垂直方向的長形;而月字的古代寫法則是以「艮」字為基礎,加上一點表示月亮的形狀。
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心中不禁感歎:“時光如梭,轉眼間日削月朘。”
組詞:削減、月經、日子
近義詞: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反義詞:時光靜好、歲月靜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