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慕的意思、敦慕的详细解释
敦慕的解释
勉力。《荀子·儒效》:“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引之 曰:“敦、慕,皆勉也。《尔雅》曰:‘敦,勉也。’《大戴记·五帝德篇》曰:‘幼而彗齐,长而敦敏。’《内则》曰:‘惇行孝弟。’敦、惇古字通。是敦为勉也。《説文》:‘慔,勉也。’《尔雅》曰:‘慔慔,勉也。’《释文》:‘慔,音墓,亦作慕。’是慕为勉也。此承上文而言,言能行之,则为士,行而加勉,则为君子。故《曲礼》云:‘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非徒厚慕之而已也。”
词语分解
- 敦的解释 敦 ū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 诚心诚意:敦聘。敦请。 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 姓。 敦 ì 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 慕的解释 慕 ù 向往,敬仰:慕名。羡慕。仰慕。爱慕。景慕。敬慕。 思念,依恋:思慕。 姓。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敦慕”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敦厚、勉力、仰慕与学习。它强调在道德修养或学问追求上,既要保持内心的敦厚诚朴,又要积极努力、仰慕并效法高尚的德行或学问。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义:
-
字源与基本释义:
- 敦: 本义指厚重、质朴。《说文解字》:“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厚”义。引申为敦厚、诚朴、勉力、督促等义。
- 慕: 本义指思念、向往。《说文解字》:“慕,习也。”引申为仰慕、效法、学习等义。
- “敦慕”合义: 指内心敦厚诚朴,同时积极勉力地仰慕、学习(高尚的品德或学问)。它融合了内在品质的“敦”与外在行为的“慕”,强调一种内外兼修的积极态度。
-
古典文献中的用例与释义:
- 《荀子·儒效》: “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这是“敦慕”一词的经典出处。杨倞注:“敦,厚也。慕,谓慕善也。” 意指:那些学习圣王之道并能付诸实践的人,可以称为士;内心敦厚并努力仰慕效法圣王之道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完全通晓圣王之道的人,就是圣人。这里的“敦慕”指敦厚诚朴并努力仰慕效法(圣人之道)。
- 《汉书·兒宽传》: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及议欲放古巡狩封禅之事,诸儒对者五十余人,未能有所定。上以问宽,宽对曰:‘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宗祀天地,荐礼百神,精神所乡,征兆必报,天地并应,符瑞昭明。其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然享荐之义,不著于经,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祇,祗戒精专以接神明。总百官之职,各称事宜而为之节文。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自尽,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然之,乃自制仪,采儒术以文焉。既成,将用事,拜宽为御史大夫,从东封泰山。” 其中提到兒宽为人“温良”、“廉知自将”、“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等,体现了其敦厚诚朴的品德;他“善属文”、“语经学”、“以古法义决疑狱”,则体现了他对学问和古道的仰慕与学习。其行为可视为“敦慕”的一种体现。
- 《汉语大词典》释义: 明确将“敦慕”解释为“勉力仰慕”。这抓住了该词的核心:既要努力(勉力),又要心怀敬仰(仰慕),并付诸学习实践。
-
现代理解与引申:
- 在现代语境中,“敦慕”一词虽不常用,但其精神内涵依然有价值。它可以理解为:
- 对高尚品德或精深学问的由衷敬仰与向往。
- 以敦厚诚朴的态度,积极努力地去学习、效法和追求。
- 强调在修身或治学过程中,内在修养(敦)与外在追求(慕)的统一。
“敦慕”一词,源自先秦典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描述,更强调一种内在敦厚品格与外在积极学习相结合的精神状态。理解“敦慕”,有助于我们体会古人修身向学的态度,即在追求道德或学问的卓越时,既要保持内心的质朴与真诚,又要怀有敬畏之心并付诸不懈的努力。这种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敦慕”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进行辨析:
一、《荀子》原典的解释(主流观点)
根据《荀子·儒效》记载:“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王先谦在《集解》中引用王引之的注释,指出“敦、慕,皆勉也”,即“敦慕”意为勉力、勤勉。此处“敦”通“惇”,表示敦促、勤勉;“慕”通“慔”,《说文解字》释为“勉也”。
二、现代误读的常见解释
部分现代辞书(如)将“敦慕”解释为“崇敬、赞美”,认为“敦”表尊敬,“慕”表向往。但这种解读与《荀子》原文语境不符,可能是望文生义产生的误解。
- 本义:源自《荀子》,强调“勤勉努力”,如“敦慕焉”指在行动基础上更加勉力,方可成为君子。
- 演变:现代存在误用为“崇敬”的情况,但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 使用建议:在古文解读或学术研究中,应采用《荀子》的“勉力”释义;日常使用若需表达敬慕之情,建议选用其他明确词汇如“景仰”“钦慕”。
注:各网页权威性较低,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荀子》注疏本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抱屈衔冤钵略长宾城舞饬纪等志顶括括洞心端良多承法岸風鳥覆射高燎公粟光趺官官相护环伏鹄白灰瓶见死不救击败蛣蜋金绣纠覈慷爽来派过节令丙玲玎菱角磨作鸡头历涉龙刍麓麓谩附美成靡草飘骤乾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凄豓驱车阙翟乳抱睿日僧廊上泝善庆审曲遂非祟书泝水行舟田方赠挑狎陀罗经被亡虏望屋以食万顷蛙怒文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