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獨自睡醒。 唐 盧仝 《冬行》詩之三:“上不事天子,下不識侯王;夜半睡獨覺,爽氣盈心堂。” 宋 蘇轼 《獨覺》詩:“翛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
(2).佛教語。又稱緣覺。謂無佛之世,修行功成,自己覺悟緣起之理者。《俱舍論·分别世品》:“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 趙樸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獨自悟到緣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說出來,這種人叫做獨覺。”
(3).指道教所稱自悟玄理。 唐 符載 《廬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銘》:“仙師獨覺,閉跡山水。”
獨覺(dú jué)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作為普通詞彙使用,亦有特定的佛教術語意義,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分述:
指不依賴他人提醒或教導,自行領悟道理的行為或能力。
示例:
“他通過長期觀察自然現象,獨覺萬物運行的規律。”
此義強調個體通過獨立觀察與思考獲得認知,體現自主性思維過程。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收錄“獨覺”為複合詞,釋義為“獨自覺悟;自行領悟”。
在佛學中,“獨覺”為梵語Pratyekabuddha 的意譯,音譯“辟支佛”,屬于二乘聖者之一。其核心特征如下:
于無佛之世,獨自觀察十二因緣或自然現象(如花開花落)而悟道,不依佛陀教導或僧團傳承。
證得緣覺果位,斷除煩惱障,但僅自度不度他,與“聲聞”(聽聞佛法證悟者)并列小乘聖者。
《大智度論》卷十八載:“獨覺者,出無佛世,觀諸法生滅,自證涅槃。”
來源依據:
參考文獻(權威典籍與工具書):
“獨覺”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佛教中的“緣覺”
佛教術語,指在無佛傳法的時代,通過自身修行覺悟“十二因緣”之理而解脫的修行者。此類修行者不依賴師教,亦不主動傳法。如《俱舍論》提及:“獨覺者,現身中離禀至教,唯自悟道。”
道教的自悟玄理
道教中表示通過内在修行參悟自然玄機,如唐代符載《廬山故女道士梁洞微石碣銘》描述“仙師獨覺,閉迹山水”。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宗教經典及詩詞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佛教文獻等權威來源。
百镒鞞靫慘服承風成災大後兒奠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恲風和日美符袋幹丐狗馬心寡色挂榻國課花林粉陣黃序花樣滑冰绛虬齎盜食謹強糾結咎言抗越阚喝刳磔馬腳媚術滅裂敏識墨蒙謀無遺谞鬧米湯内煉蔫綿薿薿般費烹犬藏弓掐指乞兒乘車祈祉森芒上巾苫褐試辦田石沼水塔歲星探流頭朝下透河團扇歌枉口嚼舌微罟微阙溫熟我的一家無患木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