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國賦。 明 張綱孫 《苦旱行》:“高田低田薄有收,比裡稍可完國課。不然官吏猛如虎,終朝鞭撲疇能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錢糧者,朝廷之國課,非縣官之私蓄。”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卷一:“此鐵道經理之規模也。其所以裕國課,便民生,有不待言者。”
“國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文獻或使用場景判斷:
國家稅收(主流含義)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國課”主要指國家征收的賦稅。例如:
國家課程(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但這種用法較少見,可能與現代教育術語“國家課程”(如所述狹義概念)産生混淆,需注意區分語境。
辨析建議:
在古籍或曆史文獻中,“國課”通常指向稅收;若涉及現代教育政策,建議使用“國家課程”以避免歧義。需結合文本年代和領域綜合判斷。
《國課》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國家強制實施的教育課程,對于每位國民學生來說,都是必修的課程。
《國課》的拆分部首是“國”和“語”,其中“國”的部首是 “囗”,“語”的部首是“言”。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是10個。
《國課》的具體來源較難考證,但可以推斷是在中國古代開始實施普及教育時所定義的課程。在繁體字中,詞語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把“國”寫作“國”,把“語”寫作“語”,但發音和意義與現代相同。
1. 國課是我們學習國家曆史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學科。
2. 在課堂上,老師教我們認真學習國課的内容。
3. 學生們需要通過國課考試來測試所學的知識。
國家、國民、國際、課程、學科、學習
全民課、通識課、義務課
選修課、專業課、選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