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博識。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臣本非長才,又乏敏識,學不能通達經訓,文不足緣飾吏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五賢附察》:“丁丑冬, 江陵 奪情…… 弇州 首輔傳中姗笑之,謂 江陵 敏識人,而瞀亂若此,知其不久矣。”
“敏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mǐn shí
含義:指“聰明博識”,形容人聰慧敏捷且學識廣博。
“敏識”融合了“敏”的機敏性與“識”的學識内涵,多用于形容兼具才智與淵博的人,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等來源。
敏識(mǐn shí)是一個獨特的詞彙,指的是人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能力非常敏銳、迅速的特點。它可以形容一個人具有敏感的洞察力,能夠快速、準确地判斷和理解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敏(心字旁,六畫)、識(言字旁,八畫)。
來源:《敏識》這個詞彙最早見于《左傳》。在《禮記·大學》中有一句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知于文,敏于識,是可以為季氏文者也。”這句話表達了人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才能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
繁體寫法:敏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敏識的古漢字寫法為「敏視」。
例句:他的敏識使得他在團隊中發揮重要作用,總能夠迅速觀察分析問題。
組詞:敏感、敏銳、敏捷、敏感度、敏感膚質
近義詞:聰明、機智、敏銳、精明
反義詞:遲鈍、愚笨、麻木、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