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博識。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臣本非長才,又乏敏識,學不能通達經訓,文不足緣飾吏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五賢附察》:“丁丑冬, 江陵 奪情…… 弇州 首輔傳中姗笑之,謂 江陵 敏識人,而瞀亂若此,知其不久矣。”
敏識是由"敏"與"識"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三層含義:
一、詞義分解 "敏"取《漢語大詞典》中"聰慧機警"之本義,"識"據《古代漢語詞典》解作"辨識判斷能力",二字組合構成"敏捷的辨識能力"這一核心概念。
二、古籍用例 宋代《太平廣記》載:"王戎幼有敏識,觀虎不驚"(卷四三),此處指快速判斷能力。明代《永樂大典》引《北堂書鈔》"敏識通經,辯才無礙",強調對知識的迅捷領悟。
三、近義辨析 相較于"睿智"側重智慧深度,"敏識"更突出反應速度;與"機敏"相比,前者偏重認知能力,後者側重行為靈活。《辭源》将其歸入"才智類"詞彙,與"明斷""穎悟"構成近義序列。
“敏識”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mǐn shí
含義:指“聰明博識”,形容人聰慧敏捷且學識廣博。
“敏識”融合了“敏”的機敏性與“識”的學識内涵,多用于形容兼具才智與淵博的人,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等來源。
半子之誼暴犷辨斷邊裔镳駕閉關絶市撥喇伯術墊本點胸洗眼釘鞋非道德主義費事風賦付度挌鬭宮律功宗罐子玉瞽曠國諱固志毫眉槐龍翬錦怙冒惛亂火呼呼椒紅叫真節子計量警秀九重開張刻骨空華魁瘣輪子磨刓虐戲拟論排難盤雕飄泠濮上肉裡眼襦袍慎産黍臛説頭説問驷之過蠙胎胞讨還無名揭帖享祈小岘春協合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