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刳磔的意思、刳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刳磔的解釋

古代酷刑。剖腹并分解肢體。《宋史·龐籍傳》:“ 籍 曉律令,長於吏事。持法深峭,軍中有犯,或斷斬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頗有惠愛,及為相,聲望減於治郡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刳磔"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專指中國古代兩種殘酷的死刑方式"刳"與"磔"的結合使用或并稱,具有強烈的刑罰色彩。其詳細釋義如下:

  1. 字源釋義

    • 刳 (kū):本義為剖開、挖空。《說文解字》釋:“刳,判也。” 在刑罰語境中,特指剖開人的腹部或胸腔的酷刑,即“剖腹”或“挖心”。
    • 磔 (zhé):本義為分裂肢體。《說文解字》釋:“磔,辜也。” 段玉裁注:“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幹枯不收。” 在刑罰中,指将肢體分裂或張挂示衆的酷刑,即“車裂”(五馬分屍)或“肢解後懸屍”。
  2. 複合詞義

    • 刳磔:作為複合詞,“刳磔”并非指一種獨立的、固定的具體刑罰,而是泛指或連稱這兩種極端殘忍的處決方式。它強調刑罰的殘酷性和對身體的極緻破壞,常用于描述對罪大惡極者施行的極刑,或用于文學、史籍中渲染恐怖、嚴厲的懲罰場景。其核心含義是剖腹挖心與分裂肢體的酷刑,象征着最嚴厲的懲罰和毀滅。
  3. 曆史記載與文化背景

    • 這兩種刑罰均屬中國古代“五刑”之外的極刑(法外刑或非常刑),多用于懲治謀反、大逆等重罪。
    • “刳”刑(如剖腹、挖心)在商周時期已有記載或傳說(如比幹剖心)。
    • “磔”刑(車裂)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較為常見(如商鞅、李斯受車裂之刑)。
    • 将“刳”與“磔”連用,更加強調刑罰的慘烈程度,常見于史書或文學作品中對暴君酷吏或極端懲罰的記述。例如,《漢書》等史籍中或有類似描述。
  4. 詞義演變與消亡

    • 隨着曆史發展,尤其是隋唐以後法律制度的規範化,“五刑”體系确立(笞、杖、徒、流、死),像“刳”、“磔”這樣過于殘酷的肉刑逐漸被廢除或限制使用。
    • “磔”的含義後來也演變為主要指處決後分裂屍體示衆(如明清時期的“淩遲”處死後可能伴隨枭首或戮屍,但“磔”作為獨立刑罰已不存)。
    • 因此,“刳磔”作為一個描述特定殘酷刑罰的複合詞,在近現代漢語中已完全消亡,僅作為曆史詞彙存在于古籍之中,現代漢語詞典極少收錄。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刳磔”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刳(kū)
    本義為剖開、挖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莊子·逍遙遊》中“刳木為舟”,指挖空木頭制作船隻。後引申為徹底清除或殘酷刑罰,如“刳心”指挖出心髒。

  2. 磔(zhé)
    原指古代肢解身體的酷刑(如車裂),後擴展為漢字書法中捺筆的技法(如“磔筆”)。在祭祀中,也指分裂牲畜肢體以祭神。

組合含義

“刳磔”為罕見複合詞,可能表示兩種極端刑罰的結合(剖體+肢解),或形容極度殘酷的行為。該詞未見于常規詞典,可能屬于古漢語生僻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

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文獻出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自造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另請核對是否為“刳磔”的寫法無誤,或是否與其他詞混淆(如“刳斮”“磔刑”等)。

别人正在浏覽...

百業蕭條邦伯保佐猜妒層層側載潮汛車幰出人意表叢錯大俥盜區獨豹對年飛羽閣壓官雞管取海埏函掩禾坪核糖核酸鹘伶混冥疾痗酒功俊鳥開首卡鉗酷償暌淹良匠料毬漏費馬幫謬職嬭牙盤拏盤陀石普測橋松傾壺氣筒權詭群起而攻之骟匠韶豔攝政十六宅書畫卯酉田七鐵嶺荼蓼往甯頑話威彊無官一身輕武克忤累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