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酷刑。剖腹并分解肢體。《宋史·龐籍傳》:“ 籍 曉律令,長於吏事。持法深峭,軍中有犯,或斷斬刳磔,或累笞至死,以故士卒畏服。治民頗有惠愛,及為相,聲望減於治郡時。”
關于“刳磔”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刳(kū)
本義為剖開、挖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莊子·逍遙遊》中“刳木為舟”,指挖空木頭制作船隻。後引申為徹底清除或殘酷刑罰,如“刳心”指挖出心髒。
磔(zhé)
原指古代肢解身體的酷刑(如車裂),後擴展為漢字書法中捺筆的技法(如“磔筆”)。在祭祀中,也指分裂牲畜肢體以祭神。
“刳磔”為罕見複合詞,可能表示兩種極端刑罰的結合(剖體+肢解),或形容極度殘酷的行為。該詞未見于常規詞典,可能屬于古漢語生僻詞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
若您遇到該詞的文獻出處,可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自造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另請核對是否為“刳磔”的寫法無誤,或是否與其他詞混淆(如“刳斮”“磔刑”等)。
《刳磔》是一個同音字詞,原指古代一種酷刑,即将人的四肢切割吊起。後來逐漸引申為嚴厲懲罰或虐待他人的行為。
《刳磔》的部首分别是“刀”和“石”,它由16個筆畫組成。
《刳磔》這個詞源于古代刑罰制度。古代社會為了維持社會秩序,采用了各種殘酷的刑罰,其中包括刳磔刑。這種刑罰被視為一種極度殘忍的懲罰方式,用來恐吓和威懾犯罪分子。
《刳磔》的繁體字是「刳磔」,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相較于現代的《刳磔》寫法,古代漢字寫法中存在一些細微差異。但總體來說,《刳磔》在古代漢字中的形狀和結構仍然一緻。
1. 依法打擊犯罪分子,不能再采用《刳磔》等殘酷的刑罰方式。
2. 曆史上,一些君王對待叛逆者常采用刳磔的刑罰。
延伸詞:刳殺、磔殺、刳心切肝。
類似詞語:肢解、肢解酷刑。
相反詞語:仁慈、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