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團扇歌的意思、團扇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團扇歌的解釋

樂府 吳 聲歌曲,也稱《團扇郎歌》。《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吳聲歌曲二》 郭茂倩 題解引 南朝 陳 智匠 《古今樂錄》:“《團扇郎歌》者, 晉 中書令 王珉 捉白團扇與嫂婢 謝芳姿 有愛,情好甚篤。嫂捶撻婢過苦, 王 東亭聞而止之。 芳姿 素善歌,嫂令歌一曲當赦之。應聲歌曰:‘白團扇,辛苦五流連,是郎眼所見。’ 珉 聞,更問之:‘汝歌何遺?’ 芳姿 即改雲:‘白團扇,憔悴非昔容,羞與郎相見。’後人因而歌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 河間王 琛 ﹞有婢 朝雲 ,善吹箎,能為《團扇歌》、《隴上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團扇歌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含義

“團扇歌”在漢語詞典中特指以“團扇”為意象或主題創作的詩歌,常借團扇的物理特性(如夏用秋藏)隱喻人事變遷,尤以表達女子失寵、恩情中絕的哀怨為主。其核心含義包含:

  1. 器物象征:團扇(圓形有柄的扇子)作為詩歌中的核心意象,象征女子曾經的受寵與當下的冷落。
  2. 情感載體:通過“秋扇見捐”的典故(天涼後被棄置),暗喻女性因色衰或變故遭遺棄的命運。

二、文學典故溯源

“團扇歌”的定型與以下兩大經典文獻密切相關:

  1. 班婕妤《怨歌行》(載于《文選·卷二十七》)

    西漢班婕妤失寵于漢成帝後,以團扇自喻創作《怨歌行》:“新裂齊纨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棄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詩奠定“團扇見棄”的隱喻傳統,成為後世“團扇歌”的典範。

  2. 王昭君傳說與樂府詩

    東晉王嘉《拾遺記》載,漢元帝時宮女因自傷不得寵,作《團扇歌》以抒怨情。後與王昭君出塞故事融合,如《樂府詩集·卷二十九》收錄《王昭君》題解提及:“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後人名為《昭君怨》”,其中亦融“團扇”意象以寄悲情。

三、文化影響與延伸

“團扇歌”作為文學母題,衍生出多重文化意涵:

  1. 閨怨詩的代表意象

    自六朝至唐宋,“團扇”成為閨怨詩的固定符號。如唐代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将團扇共徘徊”,直接化用班婕妤典故,表達宮妃寂寥。

  2. 曲牌與藝術再創作

    宋代以後,“團扇歌”演變為詞牌名(如《團扇郎》),并成為戲曲、繪畫的常見題材。明代《永樂大典》收錄多首以團扇為題的詩作,清代戲曲《長生殿》亦借團扇抒寫楊貴妃之怨。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注:以上鍊接為相關典籍的權威線上數據庫或出版社官網,可查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團扇歌”是樂府詩中的一種吳聲歌曲,也稱《團扇郎歌》。其名稱和内容與晉代名士王珉及其嫂婢謝芳姿的愛情故事密切相關。據南朝陳智匠《古今樂錄》記載,王珉與謝芳姿因白團扇定情,後因嫂責罰,謝芳姿被要求以歌代罰,遂創作此曲。

該曲屬于南朝清商樂中的“吳聲歌曲”,語言風格質樸,情感表達直白,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的民間音樂特色。後世常以“團扇”意象隱喻男女情愫或命運流轉,如唐代王昌齡《長信秋詞》中“且将團扇共徘徊”便化用了這一典故。

(注:、5因權威性較低,僅作輔助參考;核心信息綜合自、2、3)

别人正在浏覽...

稗沙門辨謗辨複不遑甯處闡悟垂簾聽政粗安大好河山當真大人點辱凋殲鼎成龍升惡垜鹗立反躬自問放排番塞弗齒幹嘔甘珍公衆投資基金詭情古冶孤韻好學诨號獲偶奸錢驕放錦凡金鴻軍竈恪順狂死酷拟兩朝聯營禮分靈獻倫序螺絲扣綿羃凝澱甯為玉碎,不為瓦全奇才棄公營私秦長腳沙表韶豔實打實受實實施寫酸慘索強天扃鐵塹拖刀計降龍缽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