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聲音高揚。 三國 魏 繁欽 《與魏文帝箋》:“潛氣内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
“抗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古漢語中的本義
指聲音高揚,多用于文學或音樂領域。該釋義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繁欽的《與魏文帝箋》:“潛氣内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 描述聲音既不刺耳高亢,也不微弱消散,強調音調的控制與平衡。
二、現代引申義
指抵抗越南侵略的意志或行動,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中越邊境沖突背景下使用。例如:“抗越精神體現了保家衛國的決心。” 但需注意,此用法帶有特定曆史背景,并非傳統成語的規範釋義。
辨析建議:
抗越這個詞是指中國古代對越南的抵抗戰争。在中國曆史上,抗越一詞多用于描述漢族與越南的戰争。
抗越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抗和越。
抗字的部首是扌,讀音是kàng,它的筆畫數是7。
越字的部首是走,讀音是yuè,它的筆畫數是12。
抗越在繁體字中寫作抗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抗越并沒有太大變化。
1. 劉備和孫權聯合抗越,保衛了中原地區。
2. 中國古代曆代王朝都曾經進行過多次抗越戰争。
抗戰、抗擊、抗争、抗敵、抗議
抗禦、抵抗
投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