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榻的意思、挂榻的詳細解釋
挂榻的解釋
(1).謂禮待賢士。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宗室書》:“邦君佇德,寧無挂榻之思;州将欽風,應有題車之命。”參見“ 下2榻 ”。
(2).指寺院中暫住的過往僧人。《西遊記》第九三回:“寺中聽説到了東土 大唐 取經僧人,寺中若大若小,不問長住、挂榻、長老、行童,一一都來參見。”
詞語分解
- 挂的解釋 挂 (掛) à 借助繩索、鈎子、釘子等使物體附着于高處或連到另一物體上:懸挂。挂圖。挂牌。挂鋤。挂鐮。挂帥(掌帥印,喻居于領導、統帥地位)。披紅挂綠。挂一漏萬。 牽記,牽連,牽累:牽挂。記挂。挂念。挂
- 榻的解釋 榻 à 狹長而較矮的床,亦泛指床:竹榻。藤榻。卧榻。下榻(客人住宿)。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挂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
由“挂”(懸挂)和“榻”(床鋪)組成,字面意為“懸挂床榻”,引申為在外地過夜或寄宿,即不在自己的居所休息。
例句:
- “我今晚要挂榻在朋友家裡。”
- “她在外地挂榻多年,終于有了自己的住所。”
-
結構分析
屬于動賓結構,“挂”為動詞,“榻”為賓語,常用于描述旅行或臨時借宿的情景。
二、引申含義
-
禮待賢士
源自曆史典故,指以禮遇賢士的方式留宿。例如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宗室書》中提到“邦君佇德,寧無挂榻之思”,即通過懸挂床榻表達對人才的尊重。
相關典故:
- 東漢陳蕃為名士周璆特設一榻,離開後便将榻懸挂,以示敬意(“懸榻留賓”或“陳蕃下榻”)。
-
寺院暫住僧人
指寺院中為過往僧人提供臨時住宿。如《西遊記》第九三回提到“挂榻”僧人,即寺院接待的暫住者。
三、總結
“挂榻”既可指日常的寄宿行為,也蘊含文化内涵,體現古代對賢士的尊崇及宗教場所的待客傳統。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挂榻:
挂榻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人在旅途中在客棧等地住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挂榻這個詞由“土”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土”部表示與地相關的意義,而“木”部表示與樹木有關的意義。挂榻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來源:
挂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行旅生活。在古時候,人們出門在外旅行或公幹,需要找到一個地方休息過夜。當時,旅客将自己的床榻懸挂在客棧或旅館的梁柱上,以節省空間和便于使用。漸漸地,人們将這種行為稱為“挂榻”。
繁體:
挂榻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掛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寫法,挂榻可以寫作「掛榻」或「掛床」。
例句:
1. 在旅途中,我們找到了一家舒適的客棧,挂榻之後,心情舒暢。
2. 他們在鄉村小屋挂榻過夜,感受到了純樸的田園生活。
組詞:
挂榻可以與其他詞語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挂榻而居(形容人長期在外地旅居)。
近義詞:
挂榻的近義詞可以是“懸挂床鋪”,表示相同的意義。
反義詞:
挂榻的反義詞可以是“歸宿”,表示返家或找到暫時的歸屬之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