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口或發生潰瘍的組織由于病菌的感染而化膿。 田漢 《戰友》:“這幾天不可以動,要是再灌膿可麻煩了。”
“灌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傷口或潰瘍組織因細菌感染而化膿。具體表現為皮膚或黏膜出現膿液積聚,常見于未及時處理的感染傷口或某些疾病(如天花、牛痘接種後)。例如田漢在《戰友》中提到:“這幾天不可以動,要是再灌膿可麻煩了。”。
在特定語境下,該詞被引申為因處理不當導緻問題惡化。例如,若對矛盾采取錯誤方法,可能使情況更複雜,類似“傷口灌膿”的後果。但此用法相對少見,更多出現在口語或文學表達中。
《灌膿》是指身體部位感染并産生膿液,需要進行排膿或治療的過程。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感染的創口腫脹、疼痛,以及膿液被排出的情景。
《灌膿》是由“氵”部和“犬”部組成。其中,“氵”是水的象形字形,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而,“犬”則是犬的象形字形,表示與犬相關的事物。這兩個部首加在一起,構成了漢字“灌”的字形。
拆分《灌》的筆畫有13畫。
《灌膿》一詞最早出現于《漢書·醫志上》中。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其中的記載中,使用了“灌膿”的表達方式來描述膿液被排出的情況。
《灌膿》的繁體字為「灌膿」。
古代漢字中的《灌膿》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主要區别在于字形的一些細節上。
1. 他的創口感染了,現在需要進行灌膿排膿。
2. 醫生使用消毒藥水灌膿,以防止感染的擴散。
排膿、膿腫、化膿、膿液、膿包
排膿、排膿液
愈合、結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