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美刺的意思、美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美刺的解釋

稱美與諷惡。多用于詩文。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篇章以陳美刺,論難以覈有無。”《詩·召南·甘棠序》“美 召伯 也” 唐 孔穎達 疏:“至於變詩美刺,各於其時,故善者言美,惡者言刺。” 唐 白居易 《策林·議文章》:“今褒貶之文無覈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 明 劉基 《書紹興府達魯花赤德政詩後》:“予聞《國風》《雅》《頌》,詩之體也;而美刺風戒,則為作詩者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美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詩歌創作中兼具贊美與諷喻的雙重功能。該術語源自《詩經》傳統,構成儒家詩教的核心内容之一。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美"即"贊美善政","刺"為"譏諷惡政",二者相輔相成地實現詩歌的教化作用。

從文學批評史來看,美刺理論包含三個核心維度:

  1. 倫理功能:通過《毛詩序》提出的"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原則,确立詩歌作為社會調節工具的價值,既頌揚美德典範,又針砭時弊。
  2. 藝術手法:漢代鄭玄在《詩譜序》中闡釋為"論功頌德,所以将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強調通過比興手法實現委婉規谏。
  3. 政治效用: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說明美刺作品具有輔政察情的現實意義。

這一概念在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中得到體系化發展,提出"美刺俱有比興"的創作準則,要求作者在頌美時不失分寸,在諷喻時保持含蓄,達到"溫柔敦厚"的詩教境界。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更将美刺精神延伸為史家筆法,形成中國特有的批判性寫作傳統。

主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美刺”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詩歌理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用于評價詩文的社會功能,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美刺”由“美”和“刺”兩個對立意涵組成:

二、起源與發展

  1. 先秦時期:概念萌芽于《詩經》,部分詩篇明确标注“美”或“刺”,例如《衛風·木瓜》贊美齊桓公,《邶風·雄雉》諷刺衛宣公。
  2. 漢代經學:經學家将“美刺”系統化,如《毛詩序》提出“美盛德之形容”“下以風刺上”,成為儒家詩教的核心理論。

三、功能與意義

四、文學影響

  1. 創作原則:成為現實主義詩歌的理論基礎,如杜甫、白居易的諷喻詩均體現此傳統。
  2. 批評标準:後世文論常以“美刺”衡量作品價值,強調文以載道。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柏下人辦得到變聲不蒙不請不舞之鶴材木策名禅書赤栜踳譌打諒兜鞬耳聾眼花反鞭馮闳革正刮打扁兒榖實行家生活河壖踞見舉賢使能扣頭曠淡窟窡戀空桑斂影獵賢立鐀馬不停蹄霾霃馬留猛盛靡遑魔術師納宦腦力勞動謙言潛移默運起棺鬐虹清觞窮四和秋碧融貫赸赸殺氣騰騰設境霜群誰尋探玩鐵漢通宵達旦頹絕土坪枉狀下椗鮮耗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