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箭的意思、虬箭的詳細解釋
虬箭的解釋
亦作“虯箭”。古時漏壺中的箭。水滿箭出,用以計時。箭有虬紋,故稱。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虬箭司更,銀漏與三辰合運。” 唐 杜審言 《除夜有懷》詩:“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鷄鳴。” 清 龔自珍 《臨江仙》詞:“底事雛鬘憨不醒,冬冬虯箭宵分。”
詞語分解
- 虬的解釋 虬 ú 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虬龍。 拳曲:虬曲(盤繞彎曲)。虬須。虬髯(拳曲的胡須,特指兩腮上的胡須)。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箭的解釋 箭 à 用弓發射到遠處的兵器:弓箭。箭镞。箭頭。箭在弦上(喻事情已經到了不得不做或話已經到了不得不說的地步)。 箭能射到的距離:一箭之遙。箭步。 形容急切、迅速:歸心似箭。 筆畫數:; 部首:竹;
網絡擴展解釋
“虬箭”是古代計時工具漏壺中的部件,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qiú jiàn(注音:ㄑㄧㄡˊ ㄐㄧㄢˋ)
- 結構:“虬”為左右結構,“箭”為上下結構。
- 定義:指漏壺中刻有虬龍紋樣的箭形浮标,通過水位變化推動箭杆刻度顯示時間。
二、功能與特征
- 計時原理:漏壺注水後,水位上升使“虬箭”浮出,箭身刻度對應不同時辰。
- 紋飾象征:“虬”指代虬龍(傳說中無角的龍),箭身紋樣體現古代對龍圖騰的崇拜。
三、文獻例證
- 唐代王勃《乾元殿頌序》:“虬箭司更,銀漏與三辰合運。”
- 杜審言《除夜有懷》:“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 清代龔自珍《臨江仙》:“冬冬虬箭宵分”,描述深夜漏聲。
四、文化意義
“虬箭”不僅是實用計時工具,更承載了古代天文曆法與工藝美術的結合,常見于詩詞中以烘托時間流逝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漏壺結構,可查閱《乾元殿頌序》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虬箭
《虬箭》(qiú jiàn)是一個古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虍和⺮。虍是“虎”的聲旁,⺮是“竹”的形旁。虬箭的部首和筆畫拆分分别為:虍(3畫)和⺮(6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虬指的是一種長得像龍的動物,箭則是射擊工具,二者結合起來即為虬箭。在古代,虬箭是一種強大的神聖武器,被賦予了很高的象征意義。
虬箭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虬箭,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有些差異,虬箭也不例外。按照古代的寫法,虬箭的部首中的⺮字,字形中豎直連線略微偏向左邊而不是直中,整體看起來更加扭曲、有力、雄壯。
以下是一些關于虬箭的用例:
- 勇士手持虬箭,英勇追擊敵軍。
- 傳說中的神弓上鑲嵌着一枚閃爍着虬箭圖案的寶石。
以下是一些與虬箭相關的詞彙:
- 組詞:虬龍、弓箭、弩箭、箭矢。
- 近義詞:龍箭、虎骨箭。
- 反義詞:和平、祥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