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怎樣。《北史·崔伯謙傳》:“朝貴行過郡境,問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張九齡 《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将療,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麼樣。 唐 聶夷中 《燕台》詩之二:“何似 章華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劉克莊 《賀新郎·再和前韻》詞:“妃子将軍瞋未已,問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鵑勸!”
(3).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懷》詩:“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記·乞丐尋夫》:“奴家自幼薄曉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畫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親傍的一般?”
(5).什麼。 許地山 《命命鳥》:“佛問 摩鄧 曰:‘女愛 阿難 何似?’女言:‘我愛 阿難 眼;愛 阿難 鼻;愛 阿難 耳;愛 阿難 聲音;愛 阿難 行步。’”
“何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文言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部權威詞典的詳細釋義:
詢問情況(如何、怎樣)
用于對事物狀态或方式的提問。
例:
《北史·崔伯謙傳》中“問人太守政何似?”意為“問太守的政績如何?”
比較差距(與…相比如何)
表示對比,強調兩者差異。
例:
劉克莊詞“何似金銮殿?”意為“(此處)與金銮殿相比如何?”
反問否定(不如、何如)
用反問語氣表達“不如”的結論。
例:
蘇轼《水調歌頭》“何似在人間”意為“哪裡比得上留在人間”。
建議或疑問(何妨、什麼)
可表建議(“何不”)或疑問代詞(“什麼”)。
例:
周紫芝詞“何似且留花住”意為“何不暫且留住花”。
如需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漢典()或《傳習錄》等古籍()。
何似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和什麼相似。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何和似。
何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7。它的繁體字是何,還有一個變體字曷。似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7。它的繁體字是似。
何似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在《史記·劉敬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何似而能事此哉!”意思是在這世上有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知己已經足夠了,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情呢?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何似用來表達比較、對照的意思。
在古時候,何的寫法有多種變體,并且常常與曷這個字混用。例如在《說文解字》中,何的寫法是口 + 人 + 人,即「亻」上面加上兩個「十」,象形意義為人的外形。而在曷的寫法是口 + 勺,表示雙手托一個器皿。在現代漢字中,何和曷的寫法逐漸統一,最終隻保留了何這個字。
何似這個成語在古代的用法較多,而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相對較少見。一個典型的例句是:“少年時的夢想,如今已成為現實,真是何似當年的自己。”這句話表示現在的自己實現了過去的夢想,遠遠超過了曾經的期望。
除了何似,還有一些與之意思相近的成語,例如何以托付、何日再續等。這些成語的共同點是都表達了比較、對照的意思。
何似的反義詞是何來意去,表示事物的變化和轉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