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rophone] 用傳聲器傳送聲音
(1).傳播聲音。 北魏 溫子昇 《搗衣》詩:“香杵紋砧多遠近,傳聲遞響何凄涼。” 南朝 梁 蕭繹 《詠歌》:“傳聲入鐘磬,餘轉雜箜篌。” 唐 杜甫 《示獠奴阿段》詩:“病渴三更迴百首,傳聲一注濕青雲。”
(2).謂傳播聲威。 宋 蘇轍 《大行皇太後換詞》之二:“定策從中禁,傳聲震海隅。”
(3).傳達語言。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詩:“下詔選郎署,傳聲典 信州 。” 宋 曾鞏 《陳睦鴻胪卿制》:“傳聲贊導之官,所以賓接四方之使客,位在九列,禮秩甚隆。” 清 缪艮 《沉秀英傳》:“後屢託友人 趙小補 傳聲邀予,久未踐約。”
“傳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通過傳聲器(如麥克風)等工具傳播聲音。例如:“青蛙的叫聲用晶體管傳聲器記錄在一個頻道上”。該用法最早見于北魏溫子昇《搗衣》詩:“香杵紋砧多遠近,傳聲遞響何凄涼”,描述了聲音的傳遞過程。
現代語境中,“傳聲”多用于技術場景,例如電話、廣播等設備的傳聲功能,或比喻某人/物作為信息傳遞媒介(如“傳聲筒”)。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3、8等來源。
「傳聲」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聲音或信息的傳遞。在日常生活中,「傳聲」可以用來形容消息的傳播或者傳遞聲音的能力。
「傳聲」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傳」字的「亻人字旁」部首,右邊是「聲」字的「耳」部首。總共有8畫。
「傳聲」一詞源自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在繁體字中,「傳聲」的寫法為「傳聲」。
在古時候,「傳聲」的漢字寫法還有一種形式,即「傳説」。這種寫法中,「傳」字的右邊有個「言」字旁,意味着信息或傳言的傳播。
1. 他利用社交媒體傳聲,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重要的消息。
2. 這份傳聲的文件需要迅速傳遞給所有相關人員。
1. 傳聲管:指的是傳輸聲音的設備。
2. 傳聲筒:指的是可以放大聲音的裝置。
1. 傳達:傳遞信息或聲音。
2. 傳播:廣泛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1. 閉口:不說話或不傳遞消息。
2. 封閉:不讓消息或聲音傳遞出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