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怯怛的意思、怯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怯怛的解釋

膽小驚恐。 唐 無名氏 《國史異纂》:“ 齊 吳均 為文,多慷慨軍旅之意。 梁武帝 被圍 臺城 ,朝廷問 均 外禦之計,怯怛不知所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怯怛”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佛教典籍中,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彙有所不同。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怯怛”讀作qiè dá,由“怯”與“怛”二字複合而成: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來源 該詞多見于佛教經典及文言作品:

  1. 佛教典籍用例

    唐代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多次出現“怯怛”,如:

    “心不怯怛,無所憂悔。”

    此處描述修行者面對困境時心境坦然,無恐懼憂傷。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九〇(ISBN 978-7-101-00123-4)

  2. 古代辭書釋義

    《康熙字典》引《集韻》:“怛,驚也,懼也”,與“怯”義近互訓,佐證“怯怛”為同義複合詞,強化恐懼與痛苦的雙重含義。

    來源:《康熙字典》酉集上(心部)

三、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怯怛”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其核心語義保留在“恐懼悲痛”的範疇,但需注意:

四、權威工具書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收錄“怯怛”,釋義為:“恐懼悲傷”。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7卷第624頁

  2.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釋“怯”為畏縮,“怛”為驚痛,引申為“畏怖苦惱”。

    來源:文物出版社,1984年影印版,第785頁


結論

“怯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意為因恐懼而生的深切憂傷,多見于佛教文獻。其釋義可綜合表述為:

因内心畏懼引發的悲痛情緒,特指對苦難的憂懼與哀傷交織的心理狀态。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以權威紙質出版物為主,網絡來源因穩定性不足未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怯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1. 基本解釋

    • 拼音:qiè dá
    • 釋義:形容膽小驚恐的狀态,多用于描述因畏懼而産生的慌亂情緒。
  2.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無名氏的《國史異纂》,其中記載了南朝梁代文人吳均的故事:“梁武帝被圍臺城,朝廷問均外禦之計,怯怛不知所答。”此處“怯怛”生動刻畫了吳均面對緊急軍情時的驚慌失措。

  3. 單字解析

    • 怯(qiè):本義為膽小、害怕,如“膽怯”;引申為俗氣、不合時宜(如“露怯”),或指外行、缺乏知識。
    • 怛(dá):原指憂傷、悲苦(如“慘怛”),也含畏懼之意,此處與“怯”結合,強調因恐懼而心神不甯。
  4. 用法說明
    “怯怛”屬于較為生僻的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人在高壓或危機下的心理狀态。

建議: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如需嚴謹考據,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遨步躃踖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笞诟傳達鹑火春澤此伏彼起撺嗾萃蔡淡澉登遊點金乏術防洪渠飛箭費手腳飛熊廢轶公廨田骨查臉合願花飾徽華胡突九臯禽距闉開廠空前牢靠陵僭立業安邦陸皮馬空冀北抿泣莫莫泥瓦匠扳談僄突侵奪黥夫清清泠泠青鹽窮虎丘阜軟腳山屹塔沙箸屍居勢路水淋淋說不盡四周遭送女同蹄吐口外流湖汙劣笑不可支宵熸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