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問罪 ”。
“問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èn zuì,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分點解析:
“問辠”是古漢語詞彙,核心為問責與譴責,現代多寫作“問罪”。如需進一步了解“辠”字的字形演變或五行屬性,可參考漢字研究資料。
問辠(wèn z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詢問譴責,責難。它表示對某人某事的不滿或批評,常用于貶義的語境。
問辠的部首是言字部(yan3 zi4 bu4),由下面的“言”部首以及上面的“辶”構成。
問辠總共有12個筆畫。
問辠是古代漢語詞彙,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在古代,問辠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有時也用來表示憤怒或指責的情緒。
問辠的繁體字為「問辠」。
在古代,問辠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為「問辛」,由問字和辛字構成。辛字表示艱辛或痛苦,因此舊字形的問辠含有從辛苦中進行詢問和指責的意思。
1. 他對這個政策提出了一番尖銳的問辠。
2. 面對問辠的聲音,她不禁反思自己的行為。
常見的組詞有:
1. 問詢:表示詢問,請求解答。
2. 辠罪:表示對某人的過失或錯誤進行責難或懲罰。
近義詞包括:
1.責難:表示對某人某事的批評或譴責。
2. 責備:表示對某人的錯誤或過失進行斥責。
反義詞為:
寬恕:表示原諒或不責難他人的過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