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校的意思、对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校的解释

(1).亦作“ 对较 ”。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毛子晋 家亦有 宋 刻 王肃 注者,与 兴公 藏本稍异。憾不能合 徐 毛 两本对较鎸行。”

(2).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白公 传 四美斋 王辅庭 ,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 刚 王 二公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学术含义的词汇,尤其在文献学、校勘学领域使用广泛。其核心含义是指:将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或抄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对照比较,以发现差异、校正错误的过程。

  1. 基本释义:

    • 对 (duì): 在此语境中意为"对照"、"核对"、"比对"。
    • 校 (jiào): 在此语境中意为"校对"、"考订"、"订正"。
    • 合义: "对校"即指通过将文本的不同副本(如不同的刻本、抄本、印本)相互对照,找出文字、语句上的异同,从而辨别正误、校正讹脱衍倒(错字、漏字、多字、颠倒)等错误的一种校勘方法。其核心在于异本比勘。
  2. 操作方式与目的:

    • 操作者需要选取同一文献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版本作为工作底本和参校本。
    • 将底本与参校本逐行、逐字地进行仔细比对。
    • 记录下所有差异之处(异文)。
    • 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笔误、刻误、有意改动还是其他原因)。
    • 根据上下文义理、其他证据或校勘学原则,判断哪一种文字更符合原文或更合理,从而对底本进行校正或记录存疑。
    • 主要目的是恢复文献的原始面貌或最接近原意的状态,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学术背景与应用:

    • "对校"是中国传统校勘学(古籍整理的核心方法之一)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如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提出的"校法四例",第一种即为"对校法"。
    •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古籍整理出版、档案研究、版本学等领域。例如,在整理一部古代典籍时,学者会尽可能搜集该典籍存世的各种版本(宋本、元本、明本、清本等),通过细致的对校工作,产生一个错误较少、接近原貌的"定本"。
    • 它不仅是发现错误的直接手段,也为运用其他校勘方法(如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提供了基础材料(异文)。
  4. 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 校对: 范围更广,可以指出版流程中检查排版错误(如错别字、标点、格式),不一定涉及多个版本的比对。对校是校对工作中的一种高级、专门的方法。
    • 对照: 含义更宽泛,可以指任何两个事物的比较,不特指文献校勘。
    • 校勘: 是包含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多种方法在内的、对文献进行全面审查订正的整体工作。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对校”是文献学中的术语,主要指通过不同版本的对比来校勘文本,具体含义可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古代校勘方法

指两人协作的校书方式:一人持原本诵读,另一人持副本逐字核对,以发现并纠正讹误。这种方法在古籍整理中广泛应用,例如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记载了毛晋家藏本与其他版本的对比。

二、广义的版本校勘

后泛指用两种以上不同版本互相校勘,通过对比差异确定文本准确性。例如《老残游记》第十八回提到“四美斋”与“聚盛”点心对比,即属于对校的应用。

延伸说明

“校”字本身有“核对、订正”之义(如《三国志》中“校,度也”),与“对校”中的核心动作相关。现代校勘学仍沿用这一方法,如顾炎武的校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若需查看具体古籍案例或校勘学发展脉络,可参考《书影》《三国志》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保奏蔡伦垂手人调求反朴风尘肮脏风袂焚香顶礼洑水国泰民安寒橐颢魄荒燕荒余惠政活伶伶忽扇湖烟剪口焦情郊墅夹起尾巴借倩孑遗九天揽月跼蹴寇讐扣盘扪龠浪猜临质黎园子弟毛团把戏孟韩谬惑耐格鰟魮情况栖神之域劬力上记勺铎设令室不崇坛睡香树元立嫡私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恬豁帖席团剥土刑晚唐体文槅喜爱厢黄旗栙双献民伭冥小淘气儿洗发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