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十種情況必死,引申為極端危險。《六韬·戰車》:“ 武王 曰:‘十死之地奈何?’ 太公 曰:‘往而無以還者,車之死地也;越絶險阻,乘敵遠行者,車之竭地也……此十者,車之死地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過漂渚而寄食,託蘆中而渡水。屆於七澤,濱於十死。”
(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周書·李穆傳》:“ 太祖 美其志節,乃歎曰:‘人之所貴,唯身命耳, 李穆 遂能輕身命之重,濟孤於難……’乃特賜鐵券,恕以十死。”《新唐書·桓彥範傳》:“時 武三思 以遷太後銜恚……五月,加特進,封 扶陽郡王 ,賜姓 韋 ,同後屬籍,錫金銀、錦繡,皆以鐵券恕十死,令朝朔望。”
(3).死十次。誇張說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盜俠》:“ 黎 唯而趨入,拜伏曰:‘向迷丈人物色,罪當十死。’”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小倩》:“﹝ 聶小倩 ﹞歡喜謝曰:‘君信義,十死不足以報。’”
“十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極端危險或必死的情境
本義指十種必死的情況(如《六韬·戰車》中提到的“車之死地”),後引申為極端危險、九死一生的境地。例如:“濱於十死”(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形容身陷絕境。
多次犯死罪或免罪特權
指“犯十次死罪”,強調次數之多,如《周書·李穆傳》記載李穆因功被賜“恕以十死”,即享有十次免死特權。
誇張的修辭手法
用“死十次”的誇張說法強調兇險程度,如:“這一次十死無生!”(例句)。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引申義,如文學作品多用于渲染危機,曆史文獻則常見于免罪特權的描述。
《十死》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非常勇敢、堅決,不怕死亡,可以面對各種困難和危險而不退縮的意思。
《十死》這個詞的部首是“一”和“止”,總共有四個筆畫。
《十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三國演義》中,形容蜀國五虎上将之一的關羽在官渡之戰中有着驚人的勇氣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十死》這個詞在繁體中為「十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把《十死》分别寫為「拾死」。
他甯願十死無生,也不肯屈服于敵人。
英勇、死戰、死忠、生死、不怕死等。
勇敢、不屈、不畏、豪勇等。
怯懦、膽小、退縮、畏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