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明珠出于水澤,則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權旁落,則人皆謀奪之。《後漢書·翟酺傳》:“臣恐威權外假,歸之良難,虎翼一奮,卒不可制。故 孔子 曰:‘吐珠於澤,誰能不含。’” 李賢 注:“《春秋保乾圖》曰:‘臣功大者主威侵,權并族害己姦行,吐珠於澤,誰能不含。’諭君之權柄外假,則必競取以為己利,猶珠出於澤中,誰能不含取以為己寶也。吐猶出也。”
“吐珠于澤,誰能不含”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比喻君權旁落,引發争奪
形容才能被重視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研究中優先采用傳統解釋,并标注出處;日常使用引申義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吐珠于澤,誰能不含”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語,形容人們應當以謙虛、低調的态度處世,不為自己的才能和貢獻而驕傲自滿,而是應該虛心接受他人的贊揚和幫助。這句成語告訴我們,真正有才能、真正偉大的人都是謙遜謹慎的。
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吐”、“珠”和“澤”。其中,“吐”是由口表示,代表着人吐出來;“珠”表示寶貝、寶玉;“澤”意為湖泊、沼澤。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老子·聖人之道》:“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吐珠于澤,無善者吐珠于泥。”對于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寫法跟簡體字沒有區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吐”字在古代寫法中,聲符是“兔”加上“一”(使用現代字形的“七”),表意為從口中吹出;“珠”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由“王”加上“玉”,表示寶貝、寶珠;“澤”字在古代寫法中,表意為水旁有多個淚滴。這種寫法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但字義和意思并無區别。
這句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和情境中,例如:“他雖然成為了公司的總經理,但他依然處之泰然,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吐珠于澤,誰能不含。”這句話表達的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保持謙虛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建議和批評。
以下是一些與“吐珠于澤,誰能不含”相關的詞語:
總的來說,吐珠于澤,誰能不含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謙虛謹慎,能夠心懷感恩和開放的态度,必然能夠赢得他人的贊賞和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