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箠的意思、榜箠的詳細解釋
榜箠的解釋
亦作“ 榜棰 ”。鞭笞拷打。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梁書·良吏傳·沉瑀》:“悉使著芒屩粗布,侍立終日,足有蹉跌,輒加榜棰。”《舊唐書·王毛仲傳》:“ 韋後 稱制,令 韋播 、 高嵩 為羽林将軍,令押千騎營,榜棰以取威。”
詞語分解
- 榜的解釋 榜 ǎ 張貼出來的文告或名單:榜帖(官府的公告)。紅榜。張榜。光榮榜。榜文。發榜。榜眼(科舉時代稱殿試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書(原指寫在宮阙門額上的大字,後泛指招牌一類的大型字)。 榜 à 搖船的
- 箠的解釋 箠 í 同“棰”③。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榜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刑具
指古代用于刑罰的竹制器具,常用于鞭打或拷問。
例:《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受榜箠”,即指遭受竹制刑具的責打。
-
刑罰動作
表示鞭笞、拷打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司法或懲戒場景。
例:《梁書·良吏傳》提到“辄加榜棰”,描述對犯錯者的鞭打懲罰。
二、文獻關聯
- 異體寫法:亦作“榜棰”,如《舊唐書》中“榜棰以取威”。
- 語境延伸:多與“木索”“圜牆”等詞并用,體現古代嚴酷的刑罰體系。
讀音與使用
- 拼音:bǎng chuí(注:中“bèng chuí”可能為誤注,其他文獻均支持“bǎng”音)。
- 現代適用性: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及《梁書》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榜箠這個詞是指一種古代的懲罰器具。現在來拆分部首和筆畫。"榜"是由木偏旁和並聲旁組成,共有7畫。"箠"是由竹偏旁和垂鈎旁組成,共有11畫。
榜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它是一種用來打擊犯人腰部的刑具。犯人會被綁在榜箠上,然後遭受鞭打。這種刑罰主要用于對付嚴重的罪犯,懲戒力度較大。
榜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也是"榜箠"這樣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榜箠的形狀稍有不同。"榜"字需要以榣部首作為上部,下部是旁部構成;"箠"字需要以竹部首作為上部,下部是滋部構成。
下面是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榜箠這個詞的用法:當犯人犯下重罪時,他可能會被判處鞭刑,受到榜箠的懲罰。
關于組詞,根據榜箠中的“榜”字和“箠”字,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比如榜樣、榜首、箠鞭等。
榜箠的近義詞可能是刑杖、鞭策,反義詞可能是驕縱、寬容。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