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種逸樂。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宮室之盛)、水(如泛舟之樂)、火(如烹調之美)、土(如樓台之高)五種物質享受。《淮南子·本經訓》:“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遁,逸也。
(2).道教所稱仙人五種借物遁形的方術。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漢 時, 解奴辜 、 張貂 皆能隱淪,出入不由門戶,此後世遁形之祖也。 介象 、 左慈 、 于吉 、 孟欽 、 羅公遠 、 張果 之流,及《晉書》女巫 章丹 、 陳琳 等術,皆本此。謂為神仙,其實非也。其法有五:曰金遁,曰木遁,曰水遁,曰火遁,曰土遁。見其物則可隱。惟土遁最捷,蓋無處無土也。” 傅勤家 《中國道教史》第八章第三節:“後世有五遁之法,言能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遁形。其不能變化隱遁及白日飛昇而死者,道書謂之屍解,言将登仙,假託為屍以解化也。”
“五遁”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根據不同的曆史背景和語境,其解釋可分為以下三類:
源自中國古代典籍《淮南子·本經訓》,指沉溺于五種物質享受:
指借助五行元素遁形逃生的方術,後傳入日本形成獨特體系:
現代漢語中,五遁被引申為逃避現實的五種消極方式:
“五遁”從物質批判到玄學術法,再到現代行為隱喻,體現了語言演變的多元性。若需進一步了解特定領域的五遁(如忍術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等來源。
《五遁》是指古代道家所提出的一種修行方法,也被稱為「五常遁」。該詞由「五」和「遁」兩個字組成。
「五」是由「二」和「一」兩個部首組成,共計四畫;「遁」則是由「辶」和「屯」這兩個部首組成,共計十三劃。
「五遁」一詞起源于古代道家學說,主要是指通過修煉,使自己能夠超越紅塵之事,達到超脫的境界。
「五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五遁」,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五遁」的寫法沒有明顯的變化。
他努力修煉,希望能夠達到五遁的境界。
離遁、形遁、心遁、氣遁。
五常遁、仙遁。
紅塵、世俗。
【别人正在浏覽】